《小丑》威尼斯夺奖: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反派角色?

反派角色流行宝典:

恶里藏善的强烈反差

反秩序影视作品的延伸力

《绝命毒师》剧照

为何总说希斯·莱杰后再无小丑?

(“Ibelievewhateverdoesn’tkillyousimplymakesyoustranger.”)

那句贯穿全片的名言“Whysoserious?”,像是对蝙蝠侠坚守的道德准则,以及人类世界一切规训的讥笑。这种无视规则,狂妄自大的反秩序心态正是小丑人物的核心。所以,对比起《蝙蝠侠:黑暗骑士》,《自杀小队》版的小丑呈现的更像是角色的外壳,他的癫狂符合观众心中对小丑的标准,却缺乏驱动这股劲的思辨内核。不过作为一部爆米花电影的配角,这样的设定也无可厚非。

反其道而行之

自《钢铁侠》的崛起,漫画IP电影行业一直被漫威宇宙所笼罩。小丑独立大电影作为DC的野心之作,必须和之前的版本,甚至是所有超英类型片有根本区别。选择戏路丰富,44岁的华金菲尔克斯作为新小丑的演员、剧本深入描绘亚瑟·弗莱克(小丑在片中的真名)被社会遗弃后成魔的来龙去脉——DC显然决定放下打造一个流行偶像的执念,抛开超级英雄片惯有的浮夸、幽默、合家欢等元素,希望以人物的深度和社会性取胜。

《小丑》海报

《小丑》在威尼斯电影节攒下的荣誉和口碑无疑会扩散本片正式上映后的影响力,但其最终的流行强度还是有赖于市场对底层人物以及恶的共情能力。在没有了和蝙蝠侠的对峙,与小丑女的爱情后,这不再是一部谁都可以享受的爆米花电影,而是一部渴望激发回音的人物影片。

我们清楚,一部作品的艺术性和大众性往往成反比,不管《小丑》最终能否适应市场,相信它的后劲会为整个产业带来久违的新鲜空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