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恩鹤:年轻时颜值爆表,为妻子“潜伏”12年,复出后一举成名

上一辈的老艺术家们从来没有走过红毯,也没有多高的报酬,但是给我们留下了精湛的艺术品。

像葛存壮、刘江等人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吸引了无数的粉丝,其中就有演员冯恩鹤,把他们当成一辈子的偶像,在艺术家的熏陶下,冯恩鹤也出演很多经典的作品。

年轻时是大帅哥

1948年,冯恩鹤出生于辽宁,优秀演员。

冯恩鹤原来在一个县城里当小学老师,因为小号吹得好,于是被招入东海舰队文工团,当时他的长官觉得他的形象适合当演员,于是两年后他去了话剧团当演员,参演了多部话剧,使他的演技得到了锻炼。

1973年从话剧转向了影视舞台,在《南征北战》《再生之地》《海霞》中均有出演,虽然只是默默无闻的小演员,但是他的演技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肯定。

电影《海霞》中集合老中青三代演员,50、60年代的艺术家李林、于绍康等人,新生代的吴海燕、蔡明、冯恩鹤、杨海莲等人携手打造的经典电影。

等到看过“吴站长”之后,观众才反应过来,原来《海霞》里的“阿洪”就是冯恩鹤,年轻时长相非常帅气,而且演技自然不留痕迹,俘获许多影迷的芳心。

1978年,冯恩鹤进入了八一电影制片厂,这是艺术者的天堂,在这里冯恩鹤觉得自己都得到了升华。

这时候,冯恩鹤出演的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和血气方刚的战士,《蒙根花》《战地之星》等电视剧中均饰演连长,而且是不同时期的连长;

除了部队军人以外,冯恩鹤还出演过农民的角色,《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中地道的陕北农民,从照片中根本看不出来这些人都是阴险狡诈的笑面虎“吴站长”。

《潜伏》这部戏不光捧红了主演,配角演得也非常出色,冯恩鹤饰演吴站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打破常规的思路:只有贼眉鼠眼的演员才能演得了反派 。

这一年,冯恩鹤刚步入花甲之年,凭借一角儿红遍全国,获得白玉兰奖最佳男配角的提名奖。

还有陆桥山、李涯、谢若琳还有保密局科长盛乡等人演技都十分精彩。

值得一说的是,“盛乡”的扮演者吉世光原来是在逃的通缉犯,怪不得演得如此真实,居然是本色出演。

《老酒馆》中的冯恩鹤饰演那五爷是满清旗人,与陈宝国、秦海璐等人搭戏。

之前是在宫里陪小王爷摔跤,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唯一的缺点就是过于顽固,思想迂腐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冯恩鹤将一个老顽固演得活灵活现。

感情生活

直到1978年,30岁的冯恩鹤才开始考虑个人问题,那时已经是大龄剩男了。

经过别人的介绍结识了现在的妻子季颖,季颖比冯恩鹤小一岁,是个标准的大家闺秀,热爱读书写字,受过良好的教育,举手投足间透露着文艺青年的气质,而冯恩鹤长相粗犷,还在影视圈内混迹。

就这样两人一见钟情,结婚时连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那个时代,有了爱情,就有了全部。

冯恩鹤当时每个月的工资是60元,大概花了 两个月的工资给团里的同志们买了点瓜子糖当做庆祝。

像李云龙和田雨般,他们的共同爱好的东西很少,所以生活中难免意见不统一。

但是在工作上,双方是互相支持的,在冯恩鹤的支持下,季颖的工作很顺利,还多次获得文学奖。

季颖不甘心现在取得的成就,48岁时打算去国外读进修,一去就是12年 ,给冯恩鹤留下了一个上高中的儿子 和干不完的家务事。

那些年中,冯恩鹤既当爹又当妈,没出现任何绯闻,两人的感情坚若磐石,是完美婚姻的正面典范。

冯恩鹤几乎是息影状态,还差点中断演艺道路,但是冯恩鹤却感到非常自豪,因为他给家里培养出了高材生。

直到妻子回来后,冯恩鹤才重新回归舞台,拍摄过《大院子女》《人间情缘》等电视剧,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

那时八一厂的上级领导找到冯恩鹤希望他担任制片部主任,冯恩鹤对当干部这件事情一窍不通,而且觉得答应之后琐事会影响自己拍戏。

最后还是季颖出的主意,所有的事情都在单位办完,回家之后就拒绝所有邀请。这个方法确实很管用,冯恩鹤干得有声有色。

在不拍戏的时候,冯恩鹤总是和季颖开车自驾去风景好的地方拍照,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一起去微山湖看风景,累的时候就在服务区休息,好不惬意!

即使是去拍戏,冯恩鹤也是自己开车前去,在路上停下来 拍一张喜欢的照片,好好享受生活。

这给了年轻人很大的启示,在拼命工作之余,也别忘记生活。

冯恩鹤评电影

冯恩鹤和陈宝国、焦晃、倪大红等人一样 ,将岁月带来的气质写在脸上,对于当今娱乐圈浮华的现象,冯恩鹤批评某些电影,连最基本的常识都已经丢掉了,而且将艺术品当做娱乐品消耗。

很多电影其实都在误导人,电影情节可以虚构,但是细节不能虚构,不能违背电影的美学规律,因为这是电影的本性,艺术应该贴近生活又高于生活。

冯恩鹤拍戏时有“三不原则”:从不带助理、不试戏、拒绝与不背词的演员搭戏,对待工作时的严谨态度不由得让人敬佩。

冯恩鹤受到老一辈艺术家和部队经历的影响,坚决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像葛存壮老师(葛优的父亲)就是冯恩鹤进电影界的第一位老师。

老艺术家对后辈的关心面面俱到,在专业上不厌其烦地订正晚辈们表演时犯的错误。

电影界曾经有这样的说法:一个星期就可以包装出一个明星,但是十年不一定能培养出一个演员,花三十年不一定能培养出一个艺术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