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和角色融合”是一部电影的最高境界,观众能够因为一个演员认识一部电影是很难得的。尚未成为导演之前,姜文是一个演员,我是从《芙蓉镇》认识他的,不过这部电影的每个角色都很突出,所以姜文并没有很显眼。
真正让我见识到他演技的是《本命年》,这部电影由谢飞执导,于1990年上映。对于姜文来说,这是一场属于他的独角戏,无论是人物行为还是表情细节,亦或是人物内心活动,姜文都完美诠释出来了,给人一种他就是那个在社会边缘游走的孤独浪子的感觉。
《本命年》可以说是一部属于一个与社会割裂的男人的电影,观众们或多或少能够从这个男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当下的物质社会变化极快,当曾经的情感体系崩塌的时候,无论是生活底气还是精神支柱都被席卷而走。
时代太快,情怀跟不上。《本命年》是根据《黑的雪》改编的,1990年柏林电影节上,该作品斩获了当年的银熊奖,除了剧本的扎实,导演的理解和姜文的演技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这部电影中,开头是手持摄像机的跟拍方式,李慧泉背着大背包,由黑暗走向光明。色调的变化和场景的安排都暗示着李慧泉的人生有一个新的开始,但电影的整体色调偏暗,给人的感觉很压抑,发展的时代和李慧泉仿佛不在一条线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是一个正在变化的时期,但对于刚满刑释放的李慧泉来讲,这种变化是难以适应的。自己至今单身,母亲又去世,哥们也被判无期,时代变化了又也这样,和自己毫无关系。尽管片警和邻居大妈一直帮衬着,但是对李慧泉来讲,能够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已经成了奢望。
整部电影中的故事都是围绕李慧泉展开的,导演并没有刻意去呈现时代的发展。这样的好处就是,李慧泉最纯粹的性格特征以及他对时代的不适应感完整呈现了出来。
李慧泉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他是一个典型的处在社会边缘的人物。与其说他被变化的时代给抛弃了,不如讲是因为他固守着往日的情怀。李慧泉没有彻底和这个社会决裂,也没有和这个社会展开对抗。
发展到结尾,所以负面情绪都被推上了极点,此时的李慧泉仿佛只有死亡这一条路可以走。最后,李慧泉按着流血的肚子逆着人流前进,和开头差不多,但是方向是反的,这次的李慧泉要从光明冲向黑暗。
至此,时代和情怀被分割,李慧泉怀揣着旧时情怀,跟不上时代,只能坚守自我,死在了1989的夜晚,或者对于他来说是种解脱吧!
电影的核心渗透着人文精神。导演在拍《本命年》这部电影的时候,对李慧泉是充满同情的。我想,导演之所以没有呈现时代的发展,无非是在给李慧泉机会,想让他在发展的时代中实现自我救赎。
邻居大妈的出现,歌女的出现,都是李慧泉救赎的机会,可是他选择了逃避,一次次错失机会。这些提示都在透漏着人文关怀的精神经神,导演用旁观者的姿态,记录李慧泉的生活,没有指责时代,也没有指责李慧泉。
整部电影都透漏着人文精神,李慧泉游走在时代边缘,悲剧背后折射出了生活哲理:我们无法左右时代的发展,但是可以左右自己的命运。
我们先不痛斥时代,细品生活细节,试图将最初的情怀融入当下的社会,并且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丰富情怀。
《本命年》说的是人,所以细想一下,在时代发展中,李慧泉命运如此悲惨,究其根本,核心是人,而非时代,想必这才是电影想要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