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里是本部影片中的小主人公之一,为什么不是说他是这站影片的主人公而说是之一呢?
先说一下这部影片的起因吧!
查理生活的小镇上有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巧克力工厂,工厂非常神秘,大门紧锁,从来没有人从大门进去或出来过。
先来介绍一下查理及他的家。
查理全家就爸爸一个人在牙膏厂上班,由于是做工,所以工资也不高,这点钱几乎都很难让全家人吃饱饭……
虽然查理的家境很贫穷,但他们家的家庭氛围很好,爸爸的勤劳、妈妈的智慧、四位老人的乐观、所以查理的精神成长是富足的。
再来说说威利.旺卡先生的工厂。
查理家的四位老人经常和查理讲故事,其中,威利.旺卡先生的工厂以及和威利.旺卡先生本人的故事,也是老人们告诉查理的。
这个巧克力工厂很大,几乎大于同行业的五十倍,而威利旺卡本人也是这一行业的奇商。
他的工厂很大,以前有一千多个工人上班,由于后来出现了间谍,只要工厂有什么新产品出来,过不了多久另一个工厂也会有同样的产品问世,所以有一天,威利旺卡辞退了所有工人,他的工厂一下子变得寂静无人,还拴上铁链。
他们以为旺卡的工厂开工了,一定会请他们去上班的,但是没有。
人们站在外面街上可以看到,在磨砂玻璃窗里面有小黑影在动。可是从未见过一个人从工厂的大门进出,这十几年来,工厂原来一直在开工,而且它生产出来的糖果和巧克力越来越稀奇,也越来越好吃。也没有其他工厂可以伪造他的产品了。
威利旺卡的工厂从此成了个谜……
报纸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 威利旺卡先生,近十年来没有人见过糖果业奇才,今天发出如下通告:
于是便开始有了以下几位小朋友的出场。
第一位金奖券得主叫奥古斯格卢普,是个九岁男孩,胖得像用强力打气筒打足了气一样。
吃是他的嗜好,这是他唯一的乐趣。
妈妈认为这样也挺好,胜过去做小流氓。他的妈妈也较胖,也很喜欢吃东西。他会无限制地给到孩子吃的欲望,除了给孩子吃,不知道自己能给孩子什么。也完全考虑不到什么是身心健康!典型的一种溺爱。
第二位金奖券得主名叫维鲁卡.索尔特,她的父母很富有。
第三位金奖券得主是维奥莉特.博雷加德小姐。
她说“其实我爱嚼口香糖,但是一听说旺卡先生的这些奖券,我就不嚼口香糖,改吃巧克力糖了。但现在得到金奖券了,我还是热衷于口香糖。”
从她自己后来的介绍中知道,她不把她妈妈放在眼里,因为她妈妈要的荣耀,而她可以满足这点,所以在这个家庭中,不谈爱,只谈占有欲。
第四位金奖券得主是一个叫迈克.蒂维的男孩。
第五位金奖券得主就是查理。
他的这张金奖券也是得来不易,家里人虽然很希望他能得到,但没有很多的钱去买很多。
第三次是因为查理在雪地里捡到一点钱买的,而却意外成了最后一位金奖券得主……
威利旺卡是一个没有家庭温暖的超级富豪,同时也是一个才气四溢的孤行者,他拥有了世上的一切,却缺少最宝贵的亲情,这与一贫如洗的小查理对比的非常鲜明。
其实威利旺卡代表着并不是大人,他也是一个迷失了自已的孩童,他是介于成年与孩童两者之间的一个异数。
影片的主人公威利.旺卡是一位成功的巧克力商,可多年来,总有一块心病困扰着他,那就是——家庭。
从小,身为牙医的父亲不给他糖吃,威利便离家出走,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这么多年,他唯一避讳的就是“家庭”。
从参观巧克力工厂,直到查理家,他都始终说不出“父母”这个词,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工厂只能给查理而不能带他的家人的原因。
至始至终,威利都是讨厌父母的,因为在他看来父母的限制让他很压抑,所谓的“自由、有想象力的巧克力”更无法做出来,但当他鼓起勇气去见他父亲时,一切都明白了。
作品具有非常流畅完整的叙事,由对五张金券的梦想转到巧克力工厂的冒险,并针对当下社会从儿童身上折射出的成人的贪得无厌、争强好胜、骄奢放纵、暴戾恣肆四种劣性进行了象征性的批评和指正,而最终作品主题也回归到家庭的和睦与美好上去,无所谓金钱多少,权力多少,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下,才会培养出有善良、美好、正直等品质的良善人性。
这是一个完全的童话式的故事开篇,就有如那未穿上水晶鞋的灰姑娘。又如那依旧生活在恶后母压迫下的白雪公主。一切都是那么童话式的进展着。也一如童话式的进行故事的完结。
虽然影片对孩子的教育多由那五个孩子入手,而且面谱化十足的性格设定有些直白,但只有这个直白的近乎简陋的表现,才会让小观众们对贪婪,对娇横,对刻薄,对残暴有深刻的刻痕,当然还有善良。
看着影片中人最后一起的其乐融融,我想多数人也许会想起点什么,你也许不会流泪,却仍能感觉得到有一股热流在心里涌过。这种感动到激动是温馨的,不管它外皮包着的是不是精心营造的俗套。
也许兜兜转转后,我们才能明白,才能理解。
相比于其他四位骄横、自大、任性的小孩来说,查理的懂事体现得尤为明显。最终拒绝旺卡先生,拒绝全世界最好的巧克力则是一种升华。
不仅是他的懂事,更体现出查理对亲人的爱,这种爱也感化了旺卡先生,显得尤其伟大。
最后,查理说服了旺卡先生,解开了困扰他多年的心结,生活变得从没有过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