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婚检太疼了,为什么很多女性不愿意做婚检?一位婚检经历者的分享

婚前正常,婚后发狂刚结婚的小琴每天都在丈夫的暴力下度过,她再也受不了,决定提出离婚。

这本来就是一场令人羡慕的婚姻。 男女条件都很好,才女的外表,不仅是外表,家庭条件、工作、学历也可以说是家之对。 虽说是相亲认识的,但两人从第一次见面就对视了。 不到半年就拿出证来,在父母的催促下,琴正在准备怀孕。

但就在前不久,结婚五个月后,丈夫半夜经常鬼哭狼嚎,吓得琴远远地避开他。 过了一会儿,丈夫又和平时没什么不同。 小琴一开始会慢慢忍耐。

但是,之后发生了更严重的事情,丈夫有时会突然失去控制,对阿琴造成沉重的打击。 经过多次反复,丈夫终于承认自己患有遗传性精神分裂症。

结婚前看普通人,结婚后完全变了。 这种情况无论发生在谁身上都难以接受。 就像吞下了死苍蝇一样,不能吞下去,吐出来也不舒服。

婚后才发现伴侣和孩子都动不了了郁女士结婚后才知道丈夫和儿子都患有遗传性共济失调。 丈夫33岁突然发病,39岁失去行动能力。 儿子从19岁开始出现症状,21岁几乎不能走路了。 她不仅每天要打工赚钱养活丈夫和儿子,有时还不离不弃地照顾他们,才40岁的她,看起来50岁。

是遗传性共济失调,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这种病。 其实是一种神经系统遗传性性病,症状与渐冻症相似,表现为平衡障碍、进行性肢体协调运动障碍、行走不稳、构音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等,可伴有复杂的神经系统损害,也可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等大脑皮质功能障碍。

但是,患有这种病的人到了30岁就会出现症状。 更可怕的是,该病在同一家族体系中,新一代发病年龄早于前代,临床症状也更严重。

婚姻对男女双方来说都是严肃而正式的事情,但如果一方隐瞒自己的病情,导致婚后男女双方不幸,所生子女不健康,这样的婚姻还能持续多久呢?

为什么大部分新婚夫妻婚检观念弱?1986年,为了改善当时混乱的传染病感染现状,呼吁优生优育,中国卫生部和民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婚前健康检查的通知》。

但2003年10月1日,我国颁布了《婚姻登记条例》,由强制婚检改为自愿婚检。

数据显示,该条例实施后的第二年,全国婚检率从80%迅速回落到2.67%,许多地区直接为零。

在北京市婚检意愿抽样调查中,86.77%的人认为婚前检查不是必要的步骤而不参加。 其中不少男性认为,自己的健康没有任何问题,接受婚检是损害自己男性尊严的事情。

尽管大部分新婚夫妇的婚检观念薄弱,但婚检对男女的婚后健康、生育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婚检是什么?婚检重点检查什么?婚检,顾名思义,即婚前男女双方都要进行常规检查,以发现相关疾病,使婚后生活幸福,传播生育健康知识,预防出生缺陷。

婚检的目的主要是发现伴侣是否存在性传播疾病或一些遗传性疾病。 因此,一些项目是婚检时必须检查的项目:

首先,检查男女双方是否存在急慢性传染病史,如乙型肝炎、性病等。

其中,乙肝的传播途径之一是母婴传播有数据显示,有乙肝家族史的人患肝硬化和肝癌的概率远高于无家族史的人。

性病的传染途径主要为性交,一方患有梅毒、淋病等性病,易感染另一方。

其次,男女双方精神病史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发病时间不稳定,婚前未露面,向对方隐瞒病情的情况在现实中时有发生。 另外,苯基丙酮酸尿症和唐氏综合症等遗传倾向也不少。

再一次,即使男女双方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双方都想要孩子,但由于一个人天生无精症、先天性无阴道、无子宫,生孩子对他们来说比登天还难。 此外,还需检查女方是否有不良孕产史。 例如,如果出生的婴儿畸形,则有死胎或死胎史。

最后,夫妻双方是否存在家族遗传病。 地中海贫血、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等遗传病。

很多人说,虽然说结婚检查很重要,但很多人因为害怕结婚检查时必须经历的痛苦而晕头转向。

婚检经历者的趣味分享:

“那时,跟着男医生进了一个小黑房间。 灯一亮,就要求我脱裤子。 他蹲在胯下,拿了几根棉签,偷偷挂在我的包皮里,不时推。 那种感觉,是多么尴尬啊。 ”一位男性这样分享了他的婚检经验。

另外,一位自称是结婚检查“受害者”的女性说:“一进门,女医生就好了。 女医生让她先躺着,双脚躺着,姿势就像生孩子一样。 然后,医生拿着莫名其妙的东西插入了。 冰很凉,那时她痛得叫了起来。 这种经历,我不想再体验了。 ”

也有人说这次结婚检查是不是对伴侣的不信任感。 明明已经结婚了,还用怀疑的心情检查对方是否生病,如果检查结果中有一方生病了,会抛弃对方吗?

其实,婚检的初衷是为婚后的幸福生活做铺垫。 要保证婚前双方信息透明,了解携手共度一生的伴侣的身体状况,避免婚后发生争执和不必要的伤害。

参考资料:

[1] 《人大代表冯琪雅:建议恢复强制性婚前检查》 .健康界. 2019-03-12

[2] 《关于中国婚检制度的研究》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15-3-16

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女性婚检太疼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