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 一对新婚夫妇,晚上在家看着黄色的盘子,叫警察来抓。
20年前,这件事真实地发生在陕西延安。当时,那对新婚不到一个月的夫妻,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就因为在家里看黄碟,竟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这样巨大的麻烦……
12002年8月18日晚11点多,延安新婚夫妇张秋林和李小叶刚关灯准备睡觉。
突然,房子的门被猛地推开,四个陌生人破门而入,打开房间的电灯后,夫妇发现闯进来的是警察。
几名民警表明身份后,向他们说道:“派出所接到举报电话,说你们家正在播放黄色录像,所以特地前来调查。”
说着,民警环顾四周,房间里的电视早就关了,也不见黄盘的身影。 于是,他们要求夫妇交出“黄盘”。
但夫妇坚持他们没看到,不肯交出磁盘。 谈判中,由于羞愧和愤怒,张秋林与民警发生了冲突。 途中,一名警察的袖子被撕裂,另一名警察的手也卡住了。
最后,张秋林被4名民警合力按倒在床上,并以妨碍警方执行公务为名将其带回派出所。而后,警察从他家里共搜出3张淫秽光碟,连同电视机、影碟机一起,被作为证据带回了派出所。
次日,张秋林交了1000元罚款后,随即被放回家中。本以为事件就此结束,却不料两个月后,张秋林再次被警察带走,这次是以“涉嫌妨害公务”为由被刑事拘留。
10月28日,宝塔公安分局向宝塔区人民检察院提交材料,请求检察院批准逮捕张秋林。 11月4日,宝塔区人民检察院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作出不逮捕张秋林的决定,并发回公安分局补充搜查。
11月5日,一直等到被刑拘的第16天,张秋林才被宝塔公安分局以取保候审的形式释放回家。次月,随着案件撤销,张秋林终于解除取保候审,之前缴纳的1000元,也一并返还给他。
但是,这次事件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由于事件的特殊性,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这也在短时间内震惊全国,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而张秋林和李小叶这对新婚小夫妻,更是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人们嘴里赫赫有名的“黄碟夫妻”。
在此之前,他们不过是大家日常生活里,随处可见、平凡至极的一对夫妻
;却因为这场“黄碟事件”,成为全国有名的新闻人物。这种关注,对他们而言无异于一场灾难。他们平凡踏实的生活,由此被彻底改变。
2李小叶想不通,就在2002年7月刚领完结婚证时,她还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期盼,为什么不到短短半年时间,这些美好就碎成了一地渣子。
2002年的李小叶,时年23岁。她是延安市宝塔区毗圪堵村人,这个靠近延安市市区的村子,尚且算得上繁华。李小叶家境尚可,因为是家里最小的女儿,她备受父母兄姐的疼爱,性格很是单纯。
2001年,在一次高中同学的聚会上,李小叶认识了张秋林,两人一见如故,聚会后也常常相约见面。之后,李小叶发现张秋林是一个特别认真、上进的年轻人,从卫校毕业后,他一直在自学医术,心愿是能够开一家属于自己的诊所,帮助乡亲们看病的同时,也能养活自己的家庭。
李小叶把张秋林的愿望悄悄记在了心里。2002年7月,两人领完结婚证后,李小叶就建议张秋林住到她们村里去,因为她考察过,她们村就很适合开一家小诊所。
之后的时间,夫妻俩为了开诊所的事情整日忙前忙后,终于在20多天后,诊所顺利开张了。比预想中还要顺利的是,小诊所的生意竟然很不错。
夫妻俩这时候才终于有了喘息的时间,得以慢下来过过新婚生活。然而,也就在这时候,“黄碟事件”莫名降临,美好的日子戛然而止。
在张秋林被刑拘的日子里,李小叶每天以泪洗面,这件事的发生、发酵,她完全想不通,但又只能痛苦地去经历。2001年11月5日,去接张秋林出看守所时,李小叶明明想好了不能哭,却在看到丈夫张秋林憔悴不堪的那张脸时,忍不住痛哭失声。
面前的张秋林,哪里还像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帅小伙,他脸上长满了胡子,眼神迟钝又呆滞,活像个小老头。要不是一旁的姐姐搀扶住她,她几乎要哭倒在地。
但这还不是最难过的,回到家后,李小叶发现,张秋林整个人好像都傻了一般。跟他说话,他好像听不见,总是默默坐着发呆。
李小叶当即找来家人帮忙看看,没想到,谁叫他他都爱答不理的。张秋林的父亲,平生第一次看到儿子这样痴傻的模样,一下子没忍住,哭着说道:“娃呀,我上辈子造了啥子孽啊,让你来遭罪……”听到这话,在场的人全都跟着一起哭了起来。
之后,在带张秋林出门散心时,李小叶发现,只要一见到警察、或是穿制服的人,甚至是看见铁窗,张秋林都会害怕得往她身后躲。就连夜里做梦,他也会突然惊醒,大声喊叫“不要抓我”。心痛不已的李小叶,只好紧紧抱住丈夫的头,心里想着也许该带他去医院看看了。
果不其然,张秋林随后被确诊为急性精神障碍,医生建议住院治疗。但家里当时已为开诊所的事,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哪里有钱拿得出来,于是李小叶便让医生开了药,把丈夫带回家中调养。
3在他们的生活遭受着剧变时,外界的舆论也还在不停发酵。
出于对丈夫遭遇的心疼,李小叶在照顾张秋林的同时,还分出一部分精力,用来找律师申诉。她觉得,自己必须给丈夫讨一个公道。只有讨来一个说法,丈夫的病情才可能有转机,夫妻俩也不必成日抬不起头,以至于无法面对接下来的生活。
2002年12月31日,由延安市宝塔区政法委张副书记,宝塔区政府办公室雷主任和宝塔区信访局陈局长组成的专门协调小组,和张氏夫妻的代理律师历经协商,最终达成协议:由宝塔公安分局向当事人赔礼道歉;并一次性补偿他们医疗费及误工费人民币29137元。
2003年1月14日,“黄碟事件”的案件办理有关责任人员,也被作出了相应处理:宝塔区万花派出所所长贺宏亮被免去职务;该所警长尚继斌被调离万花派出所;其他两名协警,则被公安机关辞退。
历经半年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黄碟事件”这才真正落下帷幕。但张秋林和李小叶的生活,却再也回不去了。
2003年初,张秋林的精神状况仍旧没有恢复,他的小诊所也自然没办法开张经营。为了节省开支,李小叶只好忍痛将诊所的门面退掉,只等丈夫治好病再来重操旧业。
而警方赔偿的3万块钱,因为用于治病,以及支付上访、打官司的钱,更是飞快花得一分不剩。为此,李小叶硬着头皮向姐姐借了一笔钱,却始终也没能还上。
张秋林的父亲,因为心疼小两口拮据的生活,年过60也还在外找活干,每天为了赚十几块钱,在砸石厂背石头,一背就是一整天。
可能是看到妻子的努力,还有老父亲的辛劳,张秋林也开始积极给自己做心理建设,按时吃药治疗。2003年3月,他感觉自己的身体已经恢复如常,于是和妻子商量,再把诊所开起来。
却不料,这次又因为早前落户的相关手续问题,导致他无法办理户籍证明,自然也无法通过当地卫生局的申请。而张秋林因为“黄碟事件”的阴影,又让他根本不敢去派出所追问情况,开诊所的心愿就只能暂且搁置了。
正愁生活没着落时,张秋林又迎来了另一桩心病。一天走在街上,老远听见有人叫他的名字,回头一看原来是他的一位邻居,这位邻居挤眉弄眼地对他说:“哥,那一晚你看的片子叫啥名字,改天咱也去买一盘过过瘾,说不定一下子咱也能成个全国名人了呢!”
话音未落,张秋林的脑子就炸起来了,他几乎是下意识怒吼道:“你给我滚!”吓得对方赶紧跑开了。
这还不是孤例,有次张秋林去参加一位同学的婚礼,这位同学也是拿他的事情当笑话来讲,当着一屋子的宾客,他这样介绍道:“这位就是全国名人张秋林先生,咱们著名‘黄碟事件’的男主人公。”惹得旁边的的人都凑过来看热闹。张秋林的面色一下子就变得难看起来,却又不好发作,只好硬着头皮听完,再找机会溜掉。
回家之后,张秋林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妻子李小叶,李小叶劝他:“那咱们以后就别去人多的地方了吧。”
看上去李小叶好像没受到什么影响,但其实,私下里她的心理阴影也很大,只是不敢和丈夫说,怕他更加想不开。
有次李小叶走在路上时,突然被一个小女孩拉住说:“阿姨,买盘光碟吧,什么样的都有,元钱一盘,你挑挑吧!”一面说着,一面从黑色塑料袋里掏出几盘淫秽光碟来。
李小叶登时像触电一般,立马弹开,飞快朝前面跑去,她这一生再也不想看到任何碟片,她已经有应激反应了……
家里的影碟机,从派出所拿回来后,更是一次都没有用过。别说看碟片,就是看电视,里面一旦出现亲热的镜头,夫妻俩都会下意识地躲开脸、赶紧换台。
4虽然暂时开不了诊所,但以往的病人,还是会主动登门找张秋林看诊,张秋林也就象征性收一点费用,用来补贴家用。
有时候,热心的大婶们会口无遮拦地劝他:“秋林啦,咱以后再也不看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了,那些都是动物表演,有啥好看的?你只要用心看病,咱这日子总会过得好起来的!”张秋林听了,简直如坐针毡,只想找个地洞藏起来才好。
事后,他和妻子商量了一番,都决定去外地闯闯看。他们想,也许换个没人认识他们的地方,生活就会好起来了。
2003年6月,张秋林和李小叶一起去往西安找工作。但张秋林的学历和经验,在村里做做医生还行,一到城里的大医院,他连护工都没机会做。后来几经波折,才勉强找到一个送水的活。
然而,新公司上班不到一周,他就被公司里的老乡认出来,还把他的事迹在工人群里添油加醋地传播了一番。后来闹得老板也知道了,老板嫌弃他的“名人”身份,怕他影响整个公司的工作氛围,于是将他辞退了。
妻子李小叶虽然比丈夫好一点,但也没有幸运到哪里去,她在西安一个商场的卖鞋专柜当上了一名售货员,转正后工资也才500块。张秋林没有工作,两个人就靠这点钱艰难度日。
但莫名其妙地,没多久李小叶是“黄碟事件”女主角的消息又在商场传开了,那之后,常常有许多顾客慕名前来看她。为了生活,李小叶拼命忍下了这份屈辱。
渐渐地,李小叶学会了把他人异样的眼光抛在脑后,只专心做自己的事。没想到,一次有位大叔听说她的遭遇后,竟然主动上前给她打气:“你别怕,虽然你们现在遇到了困难,但还是有人关心你,支持你!我相信,你们一定会走出困境的!”
大叔的话,虽然给了李小叶一些安慰,却不能阻止她翻来覆去地想:“到底要等到多久以后,我们才能摆脱这个事件的阴影呢?”
随后不久,李小叶被查出怀有身孕。本来这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但李小叶却开心不起来,他们夫妻俩根本拿不出养育孩子的钱。
然而,这时候张秋林却站了出来,他提议说,我们还是回村里去开诊所吧。也许是孩子的出现,让他终于意识到,一味的逃避并没有任何作用,只会让自己困在低落的情绪里。但不管怎样,为了生活,为了妻子和孩子,他必须直面这些困难。
2003年年底,张秋林的诊所在历经重重阻碍后,终于再次开张。之后儿子顺利出生,他给儿子取名叫振华,小名荣祖,不难看出他对儿子寄托了很大的希望。
那几年,围绕在张氏夫妇身边的难听话,虽然还是一茬接一茬,但夫妻俩都下决心把它们无视掉,只专心过好自己的日子。时间久了,那些声音真的就自己消失了。
只有儿子的成长,一天大过一天,让这个小家庭充满了希望和阳光。如今,他们的孩子也应该满18岁了,想必那些曾困扰他父母多年的阴影,早已随风散去。
但这个事件给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却还在起着作用。当年,正是因为这个事件,引发了大众对公民权利的探讨;也由于众多媒体的发声,让大众的个体权利意识得到了广泛普及。
以至于一位媒体人曾点评道:“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和我们相关,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我们命运的写照,每一个小人物的命运都能折射我们的命运。也许,延安这对夫妻的命运,没有我们的呼喊不会改变。而延安这起事件的最后结果,也许从此就给我们每个人私人生活的安宁加上了一道保险。”
这也是促使我写下这个故事的原因:当我们去关注、看见每一个个体的命运时,本质上也就是在关注我们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