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儒将邓宝珊,一生为和平奔走,最后竟是这样的人生结局

哇……哇……1984年11月10日下午,在甘肃省天水市,随着清脆的呱呱声,邓宝珊出生了。

邓宝珊的父亲叫邓尚贤,本是一个穷书生,后来做了商贩,做一些小本生意,一家人过着清贫的日子。由于邓宝珊年幼时家中经济条件不好,加之他13岁时,父母先后去世,所以邓宝珊年幼时没怎么读过书,只上过两年私塾。

参军入伍

父母去世后,年幼的邓宝珊无依无靠,为了谋生,他只能去兰州一个水烟厂打工。干了一段时间,他听闻新疆伊犁在招募士兵,从小怀有报国之心的他,便去应募。

虽然这时候,他只有14岁,还达不到应征入伍的年龄要求,但邓宝珊身材高大魁梧,再加上常年劳作,长相有些老气,招募者一看,确信他已经成年,于是14岁的邓宝珊就这样参军入伍了。

对于这段经历,邓宝珊后来回忆道:

饱龄失怙走天涯,荆花憔悴惨无家。马蹄踏遍天山雪,饥肠饱啖玉门沙。

从这首诗文中,可以看出邓宝珊失去双亲后的无奈与凄惨,但也透露出他豪迈勇猛的气质。

发奋读书

到了新疆伊犁,邓宝珊虽是军人,但也非常注重文化的学习。为了提高文化水平,他在军营附近帮一位私塾先生干活,先生的夫人被他好学的品格打动了,说服先生教他识字。

邓宝珊从此发奋读书,虽然一生戎马,但从未中断。这也成就了他一代儒将的名气。

加入同盟会

1910年,邓宝珊经朋友介绍,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后,伊犁的革命党人也响应起义,成立了伊犁大都督府。新疆巡抚袁大化得知此事,快马加鞭,派重兵出击,对革命党人封锁包围。双方军队在伊犁以东的精河、沙泉子展开激战。

战斗中,革命军右翼攻击部队指挥官阵亡,邓宝珊挺身而出代理指挥,对敌人进行包抄,致使敌军阵脚大乱,全军溃退。

经此一战,邓宝珊名声大振。1914年,邓宝珊离开了新疆,前往内地开展革命活动,为革命活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孙中山先生曾经致信,称赞过他,信中这样说:

坚持初志,百折不挠。

共产党的朋友

1924年底,受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邓宝珊开办军官传习所,任命共产党员胡重差为所长,还聘用了三名苏联顾问,进行讲学活动。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即使在形势最为紧张的时候,居住在西安的邓宝珊仍同许多共产党人保持着友好关系,对遭受迫害的共产党人与进步人士,尽可能地给予掩护和帮助。

当时,刘伯承在四川发动“顺泸起义”受挫,他历经千辛万苦,一路辗转,来到西安,一行人只剩下两元钱的路费。邓宝珊虽与刘伯承素不相识,但听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派秘书长葛霁云向刘伯承一行转去600银元,帮刘伯承等人摆脱了困境,经武汉顺利到达南昌,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

抗日战争时期,邓宝珊与陕甘宁边区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他多次到延安,拜访毛泽东、朱德、贺龙等人。毛泽东后来在给邓宝珊的信中说:

八年抗战,先生支撑北线,保护边区,为德之大,更不敢忘。

可见,毛主席对邓宝珊的评价还是很高的。

为和平奔走

抗战胜利后,国共又开始了内战。邓宝珊不愿卷入内战的漩涡,他以养病为借口,不问政事。

1947年夏,爱国民主人士刘绍庭带着朱德的信去见邓宝珊,要他当机立断举行起义。邓宝珊复信表示:

只要有机会,决当为人民革命事业尽一番力。

1949年1月13日,邓宝珊等人前往解放军平津前线部队驻地,与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会谈,达成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避免北京城受到炮火的侵扰。邓宝珊因此被誉为“和平将军”。

余论

邓宝珊去世后,对于他的骨灰应该存放在何处,也有过不同意见,争论很多。

这时候,周恩来站出来说话:

邓宝珊先生在延安时就是我们的老朋友,他为北平和平解放作过贡献,他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有功的人。

最终,邓宝珊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观邓宝珊将军的一生,他身上有很多闪光点:舍己为公、勤奋好学、爱好和平……他不愧是甘肃人的骄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