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的江南丨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时代与小人物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我国解放战争时期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家庭伦理片,它讲述了抗战前到抗战后这个大时代中,一位来自江南的普通小人物的人生经历。江南的景、江南的人、以及以江南为背景的日常事务集中展现了一个小人物勾勒的大时代,从一个地区反映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中国社会。虽然它的“大片”特点不及当下热门的中国电影大片,但它承载的故事背景之宏大、拍摄规模之宏大以及艺术特色之绝妙,让《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生命力就像一汪春水一般连绵不绝。

本片的关键词在于“宏大”,首当其冲的是在戏剧式结构的总框架中,贯穿了多个事件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使这三小时的剧本体现了一个复杂庞大的“大时代”背景下的社会。

例如国民抗日,张忠良先投身军队抗战后被官僚资本主义同化,张忠民和婉华成为革命战士,王丽珍之流“上等人士”的花天酒地,素芬一家三口逃难,日军投降......从上海的纸醉金迷到重庆的政局紧张,再侧面反映出全国的抗日紧张氛围以及老百姓深深陷入战争苦难之中。

蔡楚生和郑君里导演借鉴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古典戏剧的表现手法,将民国时期国内不同阶层的角色和角色之间的关系融入到了影片中。

影片中还将所涉及到的重要时间和重要事件都用字幕详细说明,以此来体现时间线索和结构线索的完整性,呈现了一个层次分明且层层推进的全民抗战的过程。

其次是故事线索的宏大。全剧情节由三条线索组成,素芬和张忠良的经历分别是两条明线,张忠民是一条暗线。两条明线分别展示着在战乱时期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走向:以素芬为代表的明线实则是抗战时期广大老百姓艰苦、悲惨生活的缩影,以张忠良为代表的另一条明线则是官僚资本主义和当时的上流社会的奢靡腐朽。

在两条明线的叙事中,两位导演着重运用对比手法来体现人物对比和场景对比。例如,张忠良两次靠在窗前凝望月光和滔滔东流的江水,却早已物是人非。第一次是在影片开头与素芬缔结良缘,彼时的张忠良尚未改变初心,仍是一位赤忱报国的抗战人士。

第二次是在重庆王丽珍的洋房里,此时的张忠良早已被官僚资本主义的腐朽所同化,整日流连于声色犬马的场合中,忘记了与素芬纯粹的感情和那一颗报国的赤胆忠心。

张忠民的这条暗线所起的主要作用是补充故事内容,而且还拓宽了故事的社会背景。张忠民和婉华商议加入游击队再到日军投降,抗日战争胜利后两人结为夫妻投身教育事业的人生变化,也是近代中国无数青年的人生变化。他们之中,有人曾是大地主的后代,有人曾是留学生,有人曾是普通务农青年,但他们为了民族存亡而涌入到一个队伍中,齐心协力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蔡楚生和郑君里导演运用明暗线索交替的手法加深了故事的深度,在同一时间段内展开不同空间的叙事,将故事中的社会背景变得更加辽阔,这样典型的戏剧结构增强了剧本的故事性和矛盾性,以此来体现出第三个“宏大”的特点——主题的宏大,亦即社会意义的深刻性。

在沉淀了几千年的国人思想中,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向来摆在首位。想必看过《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部影片的观众对白杨所塑造的“素芬”这一女性形象是既敬佩又惋惜的。在丈夫张忠良离家奔赴前线后,她扛下了照顾家庭的重担,带着婆婆和儿子抗生辗转各地讨生活。她既思念丈夫,又为时局的动荡而担惊受怕,她不仅承受着持家之苦,又面临着生存之悲。

尤其在影片后半部分,导演运用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将上层社会奢华的生活和素芬一家艰难度日的境况做对比,让观众更能感受到以素芬为代表的中国劳动妇女身上所具有的坚韧顽强的高尚品质。但是最终却因一场戏剧性的见面,素芬看到张忠良成为了“革命斗争中的堕落者”,心中的信念坍塌,因此投江自尽。素芬的结局令我们深感惋惜,因为她已被迫成为了“被时代抛弃的人”。

张忠良这个人物形象亦是典型的,他个人角色的转变亦即体现出他所生活过的两种不同生活环境,而这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恰好构成了当时中国的大环境——沦陷区和大后方。

张忠良本是一个恪守本分的爱国热血青年,他对报国参军投以极大的热情,却在重庆过得穷困潦倒,因此投奔了王丽珍,从此走上了一条醉生梦死的不归路。张忠良这一形象的成功之处在于两位导演将张背后的一个国家、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郑君里和蔡楚生也倾力告诉观众张的变化绝不仅因为内心的不坚定,还因为在战争年代,每一个体都融入大时代当中,张忠良的“叛变”部分是因为底层人民生活悲惨,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而成为历史洪流中的浮萍。

《一江春水向东流》成功地将国家命运和家庭命运紧密结合,因为战争,百姓流离失所,像素芬和张忠良这样的“爱情悲剧”只怕是战争年代中无数悲剧中的一个。或许,郑君里和蔡楚生这两位文人导演,将普通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搬到银幕上来,为的也是展现出宏大叙事中的一丝人文关怀吧。

原作者:谢汶君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参考文献:

[1]向涛,何洪池.《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国早期的大片.[A].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

[2]《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影评》.翡翠字报.2011(01)

[3]俞蕾,试论郑君里影片中的现实主义特质.[A].美与时代(下).2019(07)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