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5日讯(记者万旭明)1982年,路遥作品《人生》问世,知识青年高加林在爱情与事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艰难抉择,影响了一代青年。时隔40余年,电视剧《人生之路》在央视一套等平台播出,还是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的故事,他们的“人生”却有了不一样的路径。对经典的重构引发了观众的讨论,《人生之路》还是路遥的《人生》吗?“高加林难题”还能引发当下青年的共情吗?
《人生之路》的片头这样标注着:“本剧部分取材于路遥中篇小说《人生》”,算是提前给观众打个预防针:只是部分取材,并非完全遵循。然而,人们关注这部剧,多半还是因为《人生》。原著小说与电视剧之间的区别自然也成了关注的焦点。实际上,小说《人生》发表至今,已经过多次影视化改编,包括1984年由吴天明执导的电影版,2009年由杨阳执导的同名电视剧。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原著的改编程度逐渐加大。《人生之路》从一开篇人物的命运就已全然不同。
高加林不再是高考落榜生,而是全县高考预考第一的高才生。他被“顶替”的,不再是民办教师的工作,而是足以改变命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被“偷换人生”后,他不是浑浑噩噩无法反抗,而是毫不知情地准备复读再考。高加林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也不一样了。原著中,他一度对巧珍这个“不识字的俊女子很讨厌”,剧中却是渐渐生情。原著中,高加林对高明楼的儿子们“不放在眼里”,剧中却与高双星成了同桌好友。原著结束于高加林被除名,丢掉县通讯员的工作,再次回到乡村,电视剧则给了他一个考进上海报社成为记者的“光明未来”,与时代浪潮共舞。
如此大刀阔斧的改编,自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观众程先生对剧中的一些细节颇有不满,“前几集里,有一段高双星骑着自行车在山路上狂飙的戏份,飙到车轮都垮了。在我印象里,20世纪80年代初的农村,自行车是家里很重要的家当。小说里就有写到,马栓给自行车缠上彩色塑料带,辐条上还缠着彩色绒球,可以说是非常宝贝了”。在他看来,飙车、下馆子、喝冰峰汽水等戏份能体现出高加林的意气风发,却有意无意地削弱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困顿以及城乡之间的差距。而在网络弹幕中,观众对“顶替大学名额”的设定也有不少争论,“大学名额被顶替的桥段,在最近的电视剧里很常见,但是谁会去顶替全县第一名呢?”程先生说道:“整体来看,原著中我更多地感受到高加林在时代的浪潮中如何艰难、无奈、挣扎地做着选择。但在电视剧里,感触更深的是高加林、刘巧珍他们对命运的不屈,高加林不放弃写作,终于凭借一支笔得到上海记者的工作,巧珍则是靠着勤劳成功创业。也许是因为时代的风貌截然不同,虽然故事还是从80年代初讲起,但精气神已经不一样了。”
针对电视剧改编的争议,《人生之路》制片人魏巍表示,小说有时代限定,“小说中的高加林遭遇人生不公后无法走出农村,是与当年城乡文化的二元对立密切相关的”。然而,中国经历几十年的发展,高加林受到的种种限制,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已经不再是束缚。因此电视剧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不会照搬原著,而是给《人生》做一个全传的续写。对于高双星顶替高加林大学资格的改编,编剧洪靖惠坦言剧组内部也有过争执,但“陕北农村的高加林”与“上海求学的高加林”之间天壤之别的生活对比,以及高双星内心的忏悔、婚姻的波折,在洪靖惠看来,恰是“高加林难题”在当代的回响:什么样的奋斗才是有意义的?我们的人生之路又该怎么走?
【编辑:赵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