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景禁止软件,规范交友软件,保护未成年云上社交空间

未成年人的交友APP,是倾诉“青春烦恼”的秘密基地,还是发布不良内容的温床? 近日,有媒体调查显示,一些软件打着“12岁儿童交友软件”、“无年龄限制交友软件,不允许害羞”的旗号吸引未成年人下载,但里面会加入粗俗的语言、色情、金钱

近年来,未成年人网络接触数量和网络活动丰富度逐渐增加,并成为一种趋势。 日前,共青团中央青少年权益部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91亿人,未成年人网络普及率达到96.8%。 同时,新兴网络娱乐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在增加。 在该研究报告显示的图片中,网络聊天是未成年人的主要网络交流社会活动,占53.4%。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父母和学校达成共识,认为很难将未成年人与社交媒体完全隔离。 更何况,未成年人的社会需求应该受到尊重和重视。 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匿名聊天、分享兴趣、互补社交的过程,也是学习成长必不可少的网络经验积累和媒体素养的培养。

但未成年人大多具有好奇心强、辨识力不足的特点,这些交友软件存在明显的监管漏洞。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社交APP的身份认证已经形同虚设,页面上明确写着“建议年龄17”,但注册时可以自由填写身份信息。 软件注册后,私人信息列表和评论区会收到很多挑衅性的、暗示性的“擦边”语言和色情图片。 系统无法识别,即使手动通报效果也很小。

如何趋利避害,为未成年人云上交友搭建“防火墙”,成为一个现实的考题。 未成年人三观尚未形成,缺乏辨别不良信息的足够理性和经验,容易陷入不良交友软件的“陷阱”。

因此,不能期待只有面向未成年人的交友软件能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考虑到青少年儿童的特点,有关部门也要以更强的监管力度保证未成年人的健康接触。 另外,同为“未成年”的不同年龄青少年儿童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性格特征,分级制度的探索也要同时进行。

事实上,目前市面上很多SNS都有青少年模式,可以“一键打开”,模式切换可以改变界面展示内容,限制登录时间和某些功能的使用。 但此前有媒体报道称,青少年模式十分“安全”,但往往反映“单调”“枯燥”,不少未成年人要么放弃使用,要么谎报年龄偷偷登陆成人版。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完善青少年模式建设,鼓励优质内容的创作也是题中之义。

毕竟,媒体只是一种工具,交友软件也是如此。 数字化时代应该尊重青少年的社会需求,引导他们学习成为媒体工具的合格分子。 这就要求成人做更多的铺路桥工作,让未成年人在规范运行的平台、优质内容创作下进行探索,分享社会网络发展成果。 (张尔冬)

未成年景禁止软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