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细节解读,《流浪地球2》这些细节能实现吗?解读来了!

《流浪地球2》 里的“硬科技”,科学家们这样说……

冲天蓝光的行星引擎、洞察一切的量子计算机、高耸入云的太空电梯……今年春节期间,中国原创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热映,层出不穷的“硬科技”元素深深吸引了观众从科幻回到科学,想象的那些能实现吗? 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科学家。

行星发动机造得出来吗?

电影中,人类计划在地球上安装数以万计的巨大行星引擎,让地球开启“流浪之旅”,这些引擎依靠重核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 据长期研究核聚变能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腾介绍,核聚变反应是两个原子核复合形成一个重原子核的过程,其间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 “利用这种能量驱动地球,从原理上讲是有道理的。 ”

然而,实现重核聚变绝非易事。 重核聚变以硅等元素为融合原料。 这种聚变必须首先克服原子核间的静电排斥力,越重的原子核电荷越多,聚变越难发生。 “我们目前广泛研究的可控核聚变都采用轻核聚变。 ”王腾说,其融合原料氘和氚是自然中最轻元素——氢的两个同位素,比重核聚变更容易实现。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有一个叫做“人工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 )。

王腾说,控制核聚变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经过全人类70多年的共同努力,核聚变研究已从实验装置进入实验炉和工程炉的“篇章”。 “融合推动行星旅行可能为时尚早,但打开灯还是有很大希望的。 ”王腾说。

量子计算机真的无所不能?

电影中,拥有超强计算能力和自我意识的量子计算机550系列令人惊叹。 “很明显,它已经是一台优秀的通用量子计算机。 ’中国计算机学会量子计算专业小组秘书长郭国平教授认为,未来量子计算有望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据介绍,学术界将量子计算的发展分为“实现量子计算优势”“实现专用量子模拟器”“构建可编程通用量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一位国内量子计算领域的知名学者表示,目前国内外量子计算机研发已经达到第一阶段的目标,实现第二阶段的目标是目前学术界的主要研究任务,距离科幻电影中展示的应用至少需要10到15年左右的时间。

量子计算样机“九章”的光量子干涉实物照片。

太空电梯的关键是什么?

在电影中,高耸入云、连接天地的宇宙电梯的运行场景震撼人心。 “最核心的问题是找到合适的材料作为电梯的绳子。 ”长期研究新型材料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管庆方认为,“太空电梯”表达了人类对材料极限性能的追求。

合格的太空电梯绳索需要具备以下能力。 首先强度足够,其次要考虑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服役性能。

“人类不断突破材料的极限性能,发展全新的材料。 ”管庆方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开发的新材料“碳弹簧”

机器狗啥时能真正进入生活?

电影中,智能机器狗“愚蠢”、天真,令人印象深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认为,其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活跃在生产生活的许多领域。

在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展示的面向家庭场景的仿生机器人。

目前,人工智能真的不能完全以人的姿态参与你我的生活。 然而,学习能力、感知能力、甚至决策能力在一些机器人身上已经出现。 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将如何发展,是否有可能,是否需要采用与人类智能相同的机制? 这对人类有什么影响? 需要进一步讨论。

流浪地球2细节解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