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是一位资深的小说爱好者,从初中开始就非常喜欢各类小说,距今已有十多年。
我记得那个时候,在学校的宿舍里躲在被窝里偷看小说。 一方面被书的精彩故事所吸引,另一方面也担心宿舍的检查。 现在想起来,是难忘的青春回忆。
当时还是唐家三少,我吃的是西红柿、辰东等写小说的大神。 走进校门外的书店,随处可见《狂神》、《光之子》、《神墓》等热门小说。
当时我们看小说还是以纸质书为主。 我记得带着弟弟,省吃俭用地从日常零花钱里存了买小说的钱,并快乐地得到了自己梦想中的书。 为此,吃了半个月到一个月的面包也心甘情愿。
请不要认为这是笔者的夸张。 当时,小说一般卖二三十元,小说都是连载的剧本,一套至少四五本,多的可能十本以上。
这种消费放在十年前的两个十几岁的学生身上,可以说是一种奢侈的行为。 当然这些小说难免被老师和家长收拾,至今笔者家的阁楼里还有几十本零散的小说。
也就是说,这10年,我们迎来了信息时代的巨大变革,看小说也从纸质书籍转向了MP3、MP4电子书,最终成为了手机的各种小说APP。
安静地、迅速地变化着。 我们被动地跟着信息时代的变革,意识到的时候,发现一切都变了。
回到小说,信息时代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便利,但同时也让我们很难重拾心爱的书籍,孜孜不倦地享受的乐趣。 人与书之间的联系消失了,光是从冰冷的电子产品上扫一眼没有生气的文字,最终就少了那种味道。
因为,信息的便利让人们感到不安,高速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我们会随着这个时代改变自己。
不仅读者的阅读在变,小说的创作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前的小说之所以能成功,靠的是作者的写作、情节框架和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即使被主流文学视为“快餐”,但它仍然是文学的一支。
但是,随着快节奏的支配,现在的小说越来越不讲究了。 不仅是各种引以为豪的商业包装,在内容上也是一贯的做法。
就像前几天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的《龙王奢夫》一样,以当下的奢夫为题材的网络文章为蓝本,一夜之间就有各种各样的奢夫文宰排行榜的小说网站。 但是,看其内容,几乎都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由于节奏的加快,读者不想把时间浪费在很多文字上,创作者也不想把故事框架的语境精练。 “开头是高潮,很爽快”的模式成为主流。
没有文学功勋,各种脑梗塞层出不穷,殊不知已经用烂了。 脑洞夸张无边,我经常看到现在的小说里说“小说不敢写这样的事”,每次看到这句话,都会莫名其妙地想笑。
更何况,在很多APP中,错别字百出,连小说创作的基本责任都丧失了吧。
现在的小说真的掉进了“垃圾”里吗?
感觉好像久违地看到了曾经的小说大神的作品,也许他们也意识到这个市场不再适合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