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中国首个诺贝尔文学奖,却被雪藏10年,感叹真不该领这奖

回想当初,被中国民众翘首以盼许久的诺贝尔文学奖终于在2012年被莫言一举摘下,这在当时的中国文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以至于时至今日都难以忘却。

这位底层农民出身的中国作家不仅为中国文坛扬眉吐气一把,还把自己名字和作品的身价抬上了一个新台阶。况且在他之后直至今日,都还没有出现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人。

按理来说顶着中国首个也是唯一的一个诺贝尔的莫言应该春风得意过着下半生,毕竟有着如此巨大的光环傍身莫言早就走向了中国文坛的最高峰,等待他的不应该是无数鲜花和掌声吗?

不过仅仅才过了10年不到时间,莫言不但还没有享受到诺贝尔奖的红利,反而开始备受质疑,毁誉参半。甚至他一度曾后悔过当初真不该领这奖。

那么这十年间究竟在莫言身上发生什么事让他如此感慨呢?大概还有从他获此殊荣后开始说起。

吃老本的争议

其实在诺贝尔奖之前莫言这个名字对大众而言可谓是比较陌生,尽管他的作品《红高粱》早在十几年前就被张艺谋翻拍成电影,但是关于莫言本人依旧是大众心中查无此人的状态。

而直到莫言“爆冷”夺得此项桂冠后,关于他的热点才在中国大肆传播。不过即使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人除了知道他是那一届的诺贝尔奖的得主外,其他一概不知。

甚至连他获奖作品是哪一部也不知道,很多人对他的有记忆的作品还是停留在由巩俐主演的《红高粱》上。

我们不得不承认影视剧的翻拍对文学深入平民化影响力确实很大,早年的莫言虽然高产而且身居作协副主席要职,但始终难以在大众间成名。

毕竟除了《红高粱》以外,莫言的其他几部作品《丰乳肥臀》、《蛙》出版时都无人问津。反倒是因为莫言得奖走红了之后,他这几部早年作品才被冠上“诺贝尔奖得主的作品”重新再版。

再加之他得奖后并未再有新的作品呈现给大家。除了年事已高以外,被冠以“诺贝尔奖得主”抬头的莫言被频频邀请去上电视采访,出席文学界的大小会议或是参加各种名利场。他每天忙于奔波,早就分身乏术。可谓是成也诺贝尔奖,败也诺贝尔奖。

莫言也曾提及过拿了诺贝尔奖后不要说留给自己创作的时间,他连浏览他人著作的时间都没有,甚至他还坦言道“一年都没能看完一本书”。

当生活被这些琐事填满后,他的创作精力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充沛了,这直接导致了他的作家称号仿佛只剩一个虚名。渐渐地,甚至开始有人质疑他没有作品也能得文学奖。这个奖拿的到底是不是名不副实呢?

作品惨遭误解

还有一点,他以前的作品即便再度被拿出来推广时,也没有收到市场很大的反响。相反的当人们只在书店看到他这些作品书名时候就已经遭到嫌弃了。

像是《丰乳肥臀》,很多人误以为他的作品内容肮脏,情节露骨,更有甚者直言痛骂他世风日下。

但其实他的作品内容和名字毫无关联,它讲述只不过是上个世纪山东农村一个平凡家庭的故事,歌颂是家族中母性光辉。大概只有仔仔细细地读完了他的书,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真谛。

不过即便是把他作品都读完了人也并一定都能对他产生好感。莫言出生在山东高密的农村,因此他的很多作品背景也都在农村,加上很多情节可能都来自与他童年时的所见所闻,所以他的作品大多数时候都在反映上个世纪的农村家庭的风土人情。

纪实的文学作品自然不缺乡土气,但也包括不少那个年代残留在农村里的封建迷信造成的悲剧。

所以又有个别人认为莫言这种风格的小说简直就是在丑化中国人,甚至到了污蔑中国地步。他把个别案例夸张放大,虽然能起到警醒世人的作用,但会让不明真相的外国人误解这是全中国社会的常态。

这也就是为什么改革开放都已经步入四十个年头,部分从未来过中国的外国人,尤其是欧美国家的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皆因为他们对中国了解全都来自这些以描写中国众生百态而闻名世界的作品和电影。

更有阴谋论说他能获奖是靠着作品中对中国农村妖魔化、封建化的哗众取宠描述,刚好迎合外国人认知中的偏见,误打误撞的讨了外国评委的欢心。而且一旦他这种风格作品继续在国外盛行的话,只会造成外国人阅读后对中国越来越深的误解。

这样的观点导致网络上跟风批判的人越来越多,他本人也成了众矢之失。严重的时候他的作品甚至遭到部分国人自发的抵制和雪藏,甚至一度长达十年。

一代诺贝尔奖得主竟然不是为国争光的闪耀,反倒是落得别人的口舌。百口莫辩的莫言真是无妄之灾。

获奖十年,莫言在群众中的待遇和口碑反倒是一日不如一日。顶着奖项光环的莫言只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难怪之后的他对于获奖一事甚至表示过:“当初真不该领这奖”。

理性解读为主

笔者倒是觉得对莫言的评价大不必如此,对他差评相加的无非是网友的过分解读了。首先,诺贝尔文学奖百年盛名还是极具价值的,莫言能获此殊荣实属不易。

况且诺贝尔奖评选还是有相当严谨态度,它当然会从入选作品的本身内容和质量去评价,并不会掺杂评委个人喜好。中国偏见的阴谋论一说更是无稽之谈。

话再说回来,莫言本身还是一个写作功底十分深厚的作家。他从事写作将近有40年,还曾被破格录取到军艺文学系。

1985年初他在杂志上发表文章就能获得业界肯定,2003年他的短篇小说已经在美国出版,当时就被美国业界赞誉为诺贝尔奖遗珠之憾。2011年他的作品《蛙》已经获得茅盾文学奖。

所以莫言能获得诺贝尔奖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并不需要质疑他的名不副实,他完全有实力拿到该奖项。

其次,莫言作品中所描述的封建糟粕的风气的确是真实存在或发生过的。而且不仅是上世纪农村存在过,甚至都不排除至今在偏远地区有没有残留。

例如至今某些地区的农村仍有重男轻女、配阴婚等陋俗。不过我们不该去恶心它、回避它,相反我们正是经历过、看到过,才能去正视它、改正它。

莫言的作品就是一个启发,它能很好帮我们引导一个正确的思想上,让我们跳出自身的圈子,用局外人的眼光去看清世间的道理。

退一步来说即使莫言的故事是虚构的,也能警醒到世人,如果有一天真的遇上了也能让我们做好以防万一的准备。所以,宁愿让悲剧发生在故事里,也好过重蹈覆辙的发生在现实中。

最后,是莫言作品的本身,他总是能反映出那个年代或喜或悲的故事。这种故事很贴近生活,也很有群众基础。但无奈的是却得不到群众的善意理解。

想必这也是让莫言老师感到最为寒心的事情吧。不过,排斥莫言的毕竟是少部分人,相信大部分的青年还是从莫言的作品中读懂他想表达的观念和深度。

小结:

诺贝尔奖也许是一时荣耀的,但他决不是败笔。而对于我们这些青年来说,诺贝尔奖是个信号灯,它能让我们重新重视起那些曾被我们遗漏的作品,让我们拾起作者曾经字字珠玑的作品去阅读。莫言老师,不管是他本人还是作品始终都是值得我们尊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