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良《甘露寺》
一别六年,马连良先生又和上海观众见面了。从他连晚演出的盛况来看,上海观众关心他、爱护他、欢迎他。尤其是每晚剧终,观众拥到台前热烈鼓掌,要求谢幕,一次、再次,直到三次。观众欢迎他,欢迎他优美的表演艺术,欢迎他对旧剧钻研改进的精神,欢迎他以多年积累的经验来从事戏改、推陈出新。一句话,欢迎他进步。马连良先生是深深了解这一点的,你看他脸上的笑容,那样真挚,完全发自内心,他感到快慰,也感到光荣。也可以这样说,一个艺术家只有当他的艺术是为人民而表演,而且又为人民所称赏的时候,才会感到这种快慰和光荣。
《甘露寺》是马连良先生的杰作之一,《甘露寺》也正可以说明马连良先生不肯固步自封,对京剧力求改进的精神。他所扮演的乔玄,风采还是依然的。东吴老臣并不担任太繁巨的工作,因此还较一般相臣为潇洒,但是遇见什么国家大计,需要决策的时候,就不能不听听他的意见。这个人物所有的这些特点,今天在马连良先生演来和过去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但这仅仅就外形而言,如果我们再来看看这个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就会发现这个人物已有很大的改变。过去的乔玄是相当糊涂、相当颟顸,没有一定的立场的。他身为国家重臣,但对当时政治形势并不关切,他对吴蜀联盟没有一定的见解;对刘备也不能说有深切的认识。他之所以促成孙刘结亲,完全是因为受了刘皇叔的厚礼,不得不在国太面前“美言几句”。这样来表现乔玄当然是庸俗的,但是今天的乔玄就不是这个样子。马连良先生赋予了这个人物新的精神面貌,他变得有头脑、有见地、有自己的政治主张,把敌、友、我的形势分得很清楚。在刘备来拜之后,他独自沉吟:“哎呀,且住!”他认识到孙刘结亲是一件美事,从此可以永结盟好,共同起兵消灭曹操,因此得出“与我东吴大大有利”的结论。这样修改应该是合情合理的,而且也切合一个关心国家大计的元老、重臣的身份。因为如果东吴不是联蜀派抬头,结盟的主张形成一种力量,刘备是绝不敢冒险深入东吴,闹什么“龙凤呈祥”的。
马连良、马富禄《甘露寺》
这样改固然是好的,但是我觉得还不够,因为这种联盟的精神还没有贯穿全剧,在若干地方还没有求得统一。例如,乔玄谏阻孙权,“劝千岁杀字休出口”的一段唱词,就显然不能前后呼应。这段唱词仅仅夸赞了刘备的贵族出身,关、张、赵云的勇力等等,而没有提及“永结盟好”对东吴的有利,以及丧失盟友的害处。这段唱词单纯的夸张蜀方将才辈出,而末尾更以“倘若兴兵来争斗,东吴哪个敢出头”做结是非常不妥的。因为姑不论这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说法,不应该出自东吴大臣之口,即使他真可以这样说,那么东吴既居于这种“不堪一击”的劣势,那就根本失去缔结同盟的基础。可不可以把唱词改一下呢?“你杀刘备不打紧,他弟兄闻言怎肯罢休。倘若兴兵来争斗,东吴哪个敢出头。”只消改一句,(请恕我狂妄),把“东吴哪个敢出头”改成“曹贼坐把渔利收”,也许较和情理些。当然这只是外行的意见,改的对不对,够不够,以及是否唱得上口,是需要大家研究的,这里只是提供马连良先生参考。
马连良《甘露寺》“劝千岁”
鲁肃闹帐也犯了“劝千岁”一样的毛病,因为他只强调“那诸葛亮是厉害的呀”,这样一味地夸大蜀方的实力,害“恐诸葛病”是不能说服周瑜的。因此鲁肃的这句词,何妨也照乔玄那样改一下,以“永结盟好,共御曹操”为中心内容,以求得全句的统一。
《新民报晚刊》 1953年 6月 10日
欢迎分享本文至朋友圈
文字、 音频、视频编辑:点点
终审:点点
投稿:jmb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