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上映后网友吵翻了:到底是尽忠报国,还是精忠报国?

《满江红》上映仅4天,票房就已突破17亿,这部上映前就饱受质疑的电影,成功逆袭成为春节档的票房冠军。

电影主要展现了岳飞去世四年后,他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成为了小人物们的信仰和灯塔,在影片的高潮时刻,岳飞的绝唱《满江红》更是爆发出洪荒之力,直击人心。以至于在电影散场后,有位观众还壮怀激烈地吟咏着:“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这部电影上映后,网友们就为了历史上岳飞背后刺的四个大字,到底是尽忠报国,还是精忠报国,争论不休。很多网友说自己小时候学的就是“精忠报国”,怎么就变成了“尽忠报国”了呢?

其实这个问题由来已久,杭州岳王庙的照壁上,刻着“尽忠报国”四个大字。

在河南朱仙镇岳王庙的照壁上刻着“精忠报国”。

河南汤阴的岳飞庙也有些地方刻着“尽忠报国”四个字。

或许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只能从岳飞打算投军报国说起……

岳飞,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生逢北宋覆灭,胡骑踏破中原之时,他亲眼目睹了金兵所到之处,生灵涂炭、哀鸿遍野,心中愤慨不已,有了投军报国的想法。

那时兵荒马乱,岳飞担心家中年迈的母亲和妻儿难保安全,岳母姚氏深明大义,在国家存亡的危难之际,支持儿子从戎报国,还含泪在儿子的后背上,一针针地刺下了“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希望儿子能竭尽全力报效国家。

岳母刺字始见于元人所编的《宋史》中,何铸在审问岳飞时看到“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从宋史来看,岳母刺的很可能就是“尽忠报国”四字,那精忠又是怎么来的呢?

1133年,赤胆忠心的岳飞在战场上屡建战功,获得了宋高宗赵构的赏识,赏赐给岳飞父子衣甲、马铠、弓箭、战袍、战马等物,还赐了一面军旗,上面绣着赵构手书的“精忠岳飞”四个大字,从此“精忠”二字成了岳飞的代名词。

后世在写岳飞的小说和戏曲时,也常以“精忠”为名,像《精忠记》、《精忠全传》,就连岳王庙内陈列着八段大小不一的柏树化石,也被人称为“精忠柏”,或许是因为“精忠”二字流传太广,才逐渐将“尽忠报国”演变为“精忠报国”。

再从字意上来看,“精忠”意思是指对国家、民族无比忠诚,出自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是以 比干匪躬,而剖心于精忠;田丰见微,而夷戮於言直。”

“尽忠”的意思是竭尽忠诚,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衞也。”

结合岳飞当时决心投军报国的情况来看,“尽忠”二字可能更符合他当时想要竭尽忠诚报效国家的心境,“精忠”则像是对岳飞一生忠诚爱国的肯定和褒奖。

岳飞的故事太过传奇,所以一直以来都饱受争议,“岳母刺字”的故事一直被史学界质疑,觉得为岳飞刺字的另有其人。岳飞的绝唱《满江红》在前两三年也被专家们以多种理由移出了课本。

甚至有人质疑这首词可能不是岳飞所作,因为在岳飞之孙岳珂根据岳飞一生的诗词编撰的《金佗粹编》里,并没有收录这首《满江红》,直到明朝中期以后才出现。

然而,不管刺字的是不是岳母,刺的是“尽忠报国”还是“精忠报国”,《满江红》是不是岳飞所写,都无法否认岳飞一生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

真相是属于900年前的宋人的,现在的我们更需要岳飞和《满江红》的精神和情怀,他们不只是电影中小人物们的精神信仰和灯塔,也在千百年来激励过无数人 ,所以还是希望岳飞的故事和《满江红》可以永远流传下去。

也更愿意相信,岳飞在壮志未酬之时,想起靖康之难时宋人所受到的屈辱,就像一根刺一样,深深地扎进了他的心口,不由得怒发冲冠、仰天长啸愤慨着: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于是留下了千古绝唱《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