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孟庆伟北京报道
备受瞩目的2022年人口数据终于出炉。 2022年底,我国人口总量减少。
2023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含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人口,不含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陆杰华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解读上述数据表示,这意味着我国将进入人口负增长常态化时期。
人口学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健康中国50人论坛执行主任陈剑也表示,2022年,中国人口出现了近61年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 “2022年将载入中国史册。 这意味着中国进入了负增长的长隧道。 ”
记者注意到,2022年我国新出生人口也在减少,打破千万级为956万人,比上年减少106万人。
2022年出生人口跌破千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 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7.37; 人口增长率为-0.60。
与2021年的数据相比,2022年我国出生人数少106万人。
近年来,我国新出生人口规模一直呈下降趋势。 从2016年到2022年,我国每年新增出生人口分别为1883万人、1765万人、1523万人、1465万人、1200万人、1062万人、956万人。
实际上,中国近年来出生数和出生率大幅下降。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到202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3的历史最低水平。
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翟振武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观察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中国育龄妇女总生育率迅速下降,到2020年的短短三年间,总生育率从1.88下降到1.3。 这种急剧而突然的变化比较罕见。
不仅如此,短短几年时间,我国年出生人口也从2016年的1883万人迅速减少到2022年的956万人。
针对中国出生人数持续下降和低迷的原因,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陈卫1月13日在中国人口学会举行的“人口负增长及其应对措施研讨会”上表示,出生人口减少受育龄妇女规模下降、女性结婚年龄推迟、已婚妇女出生率下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其中关于育龄妇女规模下降,陈卫表示,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育龄妇女规模自2010年以来呈下降趋势,从2010年的3.7亿人减少到2020年的3.2亿人和2022年的3.1亿人,《十二五》 2017~2020年,育龄妇女年均减少567万人,其中对出生人口贡献最大的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年均减少540万人。
但陈卫也表示,导致近年来我国出生数和出生率低迷和下降的更深层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因素,大侠生育意愿低下。
此外,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也将对婚姻行为产生一定影响,进一步降低生育率和出生数。 陈卫表示,受疫情冲击,不少人就业、收入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健康状况也受到影响,婚姻计划被迫推迟或取消,怀孕妇女面临流产风险加大。
值得注意的是,从死亡人口来看,这一数据在2021年首次达到千万级后,将在2022年延续这一态势,死亡人口数量比上年增加27万人。
关于最近各方关注的2022年12月全国死亡人口数据,今天国家统计局没有公布具体数据。
据了解,中国2020年人口普查是在尾数为“0”的年份实施的,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是2020年进行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人口普查年,人口统计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抽样调查的标准时点为每年11月1日的零点,以此推算年总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数据。 2022年是非人口普查年。
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
性别比一直是人口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从性别构成看,2022年我国男性人口为72206万人,女性人口为6896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69 (以女性为100 )。
记者梳理发现,2000年以来我国总人口性别比总体呈下降趋势,2000年、2010年和2020年总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6.74、105.20和105.07。 2021年,这个数据是104.88。
人口学家何亚福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自从二孩政策出台以来,中国的出生性别比逐渐下降,但总人口性别比变化不大,毕竟出生人口只是总人口的很小一部分。
他说,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范围在103~107之间,总人口性别比正常范围在100左右。
从目前总人口性别比来看,何亚福认为,未来随着鼓励生育政策的实施,性别结构将逐步趋于合理。
“人口结构最大的问题是年龄结构问题,而不是性别结构问题。 将来随着出生人口的减少,少子人口的比例会越来越低。 ”何亚福说。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从年龄构成看,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875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0%; 60岁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
我们注意到,2022年60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比上年末上升了0.9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比上年末上升了0.7个百分点。
“中国老龄人口增长之快、数量之多,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变数,深刻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 ”陈剑表白。
陆杰华表示,随着人口负增长时代的到来,中国预计将在2035年前后从目前的中度老龄化社会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当然,人口负增长时代老龄社会的阶段性变化具有重要风险启示,意味着具有老龄人口规模非常大、占总人口比例高、老龄化速度非常快七个方面的人口特征。 老年人数多,占老年人口比例大,老龄化现象突出; 超低生育水平持续,人口总量负增长,少子化特征明显; 劳动人口减少,占比下降,劳动力老化现象明显,养育负担沉重的慢性“共病”成为主要疾病负担,失能失智老人数量增多,长期护理需求旺盛; 家庭小型化、空巢化和独居化、养老和护理能力脆弱的地区老年人抚养比差异显著,农村和人口外流地养老负担较重。 ”陆杰华说。
专家:长期看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增长会产生冲击
人口规模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进入人口负增长期,经济能实现持续增长吗?
中国人口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厚莲在上述研讨会上表示,从国际经验看,人口负增长和经济增长是可以兼顾的。
刘厚莲表示,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要素,是消费的主体和生产的主体,在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共同作用下作用于经济增长。
从需求侧看,一方面人口为负,意味着消费群体规模减少,对食品、住房等基本需求产生“下降效应”。 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能力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社会消费需求会产生“增长效应”。 当增长效应超过下降效应时,总的消费需求不会下降。 短期内,人口负增长缓慢波动,经济需求仍将增长。
从供给侧看,人口负增长不是直接作用于经济生产,而是通过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与资本投入、技术进步等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经济生产。 人口负增长期间劳动力供给下降,但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同时资本投入、科技创新、要素配置改革等取而代之,经济生产能力仍将继续提高。 人口负增长后经济仍在实现增长的国际事实表明,经济增长依靠劳动力质量提高、科技创新、要素配置等新动能。
刘厚莲认为,总的来看,短期内,人口负增长对经济的影响是温和的。 但从长远看,人口负增长将冲击经济增长,影响经济体系抵御风险,应对不利影响需要充分的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编辑)郝成校队(颜京宁) ) ) ) ) ) ) ) ) ) )郝成(编辑) ) ) ) 6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