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枪:故乡始终是我创作的源泉

毫无疑问,央视一套热播、全国观众热议的电视剧《县委大院》就是编剧王小枪结合家乡忻州定襄的发展历程所创作的一部作品。

  • 在著名制片人侯鸿亮看来,他的作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在知名影星黄晓明、胡歌等人看来,能为他剧本里塑造角色是对自己演技张力的全新诠释;在新锐导演孔笙、张开宙等人看来,他是叫好叫座,优秀品质和金牌口碑的保证。日前王小枪接受了专访。

    新洲市、光明县、九原县、原平乡……这些“含晋量”十足的词早已刷爆了三晋老醯的朋友圈。剧中的光明县可能是山西定襄县,支柱产业为法兰制造业;剧中的路牌上出现了太原标识,还提到“迎泽公园”;加上老百姓吃饭都不离老陈醋,等等。王小枪表示,长久以来山西文化流传形成了活化选择和特定记忆,将观众“耳熟”的名字和各种常见的情节放在剧本中,是希望这种设定能让全国观众找到共鸣。

    主旋律题材,难免有一些固定的套路,时下挑剔的观众不一定集集帧帧都买账。为了打破传统窠臼,避免新瓶装旧酒,小枪确定了这种故事架构,主人公梅晓歌就像在“穿针引线”,他要把遇到的问题一个一个串起来,一件一件地去解决。这个过程现实还原,不仅充满挑战,也会让观众在梅县长的成长中,感受到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信心和决心。

    《县委大院》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重点项目。之前我联系小枪时,他正在江西省一县挂职近半年。现在才知道,原来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剧本创作,让情节更加接地气,在国家广电总局的支持协调下,他在创作前期专程去挂职。王小枪说:“挂职前对基层干部的工作不太了解,是带着一种陌生感上岗的。熟悉后才发现,基层干部特别是乡镇干部,工作非常辛苦,忙忙碌碌是工作常态。”

    王小枪正臻人生巅峰,在作家、编剧这两个行当取得了这般成就。在发展的文化产业方面,他定不遗余力地把忻州和定襄的文化交流推广到全国,故乡始终是他创作的源泉。

    在今天硬件条件成熟的环境下,影视剧量产早已不是问题,但“质保”绝大多数取决于编剧,这也是业界的共识,不缺好演员,只缺好剧本。在一个不宜立反派的题材内容中,如何不用误会式的方式,把电视剧本身的故事性和矛盾冲突性体现出来,又能够让观众认可,觉得真实可靠。这需要编剧有莫大的创作智慧,我个人的看法是,王小枪有这种智慧。

  • 在王小枪看来,一部优秀的剧目如何让观众产生共鸣,标准肯定是情节不落俗套,节奏明快,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塑造出一群有魅力的人物。类型其实不重要,找到身上有光彩的人物才是关键。我个人觉着,小枪在电视剧叙事上有个特点,能够把人当作普通人来写,不刻意价值拔高,不携带男(女)主光环,比较典型的例子便是《对手》。他善于抓住角色之所以作为“人”而存在的真谛内容,并且以剧情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向角色内部找矛盾的叙事方法,也被小枪用到了《县委大院》当中。

    从2018年的《面具》到2021年底的《对手》,对悬疑、谍战元素的创新拿捏,已经成了王小枪的招牌动作。“写一个剧本,从不狗血,还有机锋,一定是先把人物吃透了,再去研究情节。真正体验了生活才会有感而发,闭门造车只会脱离生活,被大众遗弃。”他谈到。

    “编剧一开始拼的是技巧,到最后拼的是文学性”。他认为,任何时代都需要文学,文字独有的气质、味道、内涵,能够把人带入情境,可以协助导演、演员,激发创作团队更多艺术上的想象力。

    剧配书,一直是王小枪作品的规范操作。事实上,《县委大院》热播期间,其同名书也在微信读书的热门榜单上长期霸榜,居高不下。但对他来说,出书并非剧作的衍生。在微博上,他的认证身份是“媒体从业者,作家”;在豆瓣上,他的作品是良心好剧,早可一剧封神,但其个人简介栏上写的却是“图书作者”。

    他最后强调:小说其实在自我表达方面会更加完整,编剧和作家的绝大多数时间就是一个人面对电脑,耐得寂寞,搜肠刮肚。

    作者:米广弘《大公报-大公网》特约作者

    来源:忻州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