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机制,而有时候人又喜欢自我挑战,比如走进电影院看一场恐怖片吓吓自己。
黑暗的环境、孤零零摆着的玩偶、目光呆滞的孩童……在影片中出现这样的元素,恐怖剧情的下一波高潮就要出现了。其中,渲染这一恐怖氛围的黑暗,可是恐怖片的神助攻,毕竟光天化日之下的恐怖场景似乎屈指可数。
电影 Dead silence 截图
古话说,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天(bushi)。纵观历来发生的奇闻异谈,黑夜总是坏人出没的好时机,一袭全黑夜行衣,既方便走街串巷作案藏匿,又能在被发现后出逃。
也正因为这样的共识, 我们对黑夜有了不一样的“敬畏”之情:比如父母会要求孩子在九点前要回家;又比如当你要走过一条不熟悉的小巷,或许白天可以独自前行,但要是在晚上,很可能因为任何一丝声响吓个激灵。
夜幕之下,夜深人静,因为不容易看见,也不容易被看见,黑暗营造出的恐怖氛围十足令人望而却步。
本能地惧怕黑暗
除了后天产生的刻板印象,我们的先天条件是否也让黑暗与恐惧感有着紧密的联系呢?
2021年6月来自蒙纳士大学和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的研究团队发表于科学杂志 PLOS ONE 中的新发现或许能解答这一疑惑。他们通过24名受试者的对不同强度光线的反应,发现 更亮的光线会抑制人类大脑中恐惧和情绪处理中心——杏仁核的活动。
大脑中的杏仁核所在位置(红色部分)| Life Science Databases(LSDB)
在实验中,每位受试者会交替接受30秒的光照(100勒克斯或10勒克斯)和30秒的黑暗(<1勒克斯)环境。当受试者接受交替光照测试时,研究者们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来观察受试者脑血流相关的变化,当大脑的某个区域活跃时,流向该区域的血流量也会增加。
勒克斯是标识照度的国际单位,用于描述每单位面积接收到的光通量。通常情况下,特别昏暗的阴天白天,室外光强度大约为100勒克斯;而明媚的晴天,在日出前或日落后太阳位于地平线稍下的一段时间内,室外微弱的曙暮光大约为3.4勒克斯;满月晴夜室外光大约为0.05~0.3勒克斯。
研究者发现,与暴露在10勒克斯昏暗光线时相比,受试者暴露在100勒克斯光线时的杏仁核活动更低;而这两种情况下杏仁核的活动都比在黑暗环境中低。
杏仁核是大脑底部一个杏仁状的脑结构,与情绪调节和学习记忆息息相关,参与恐惧相关条件反射的信息获取和表达。在光照条件下,该区域活动降低,表明光能抑制人脑中杏仁核的活动。
不同强度光线以及黑暗下杏仁核的活跃情况 | 参考文献[2],编辑汉化
不仅如此,光照还能增强杏仁核和 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mPFC)的连接。vmPFC位于大脑前端,眼睛正上方,是情绪的高阶处理区域,参与消除恐惧所必需的脑区。在早前关于恐惧与焦虑环路的研究中也已发现, 杏仁核与vmPFC之间连接的功能障碍与不同程度的焦虑状态相关。两者在恐惧情绪的表达与调节中共同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发现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光是如何作为一种有效工具来调节情绪的。
长期黑暗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光对情绪调节的重要性。
恐怖片里,短暂的几个小时黑暗场景会给感官带来暂时的恐惧刺激, 长期的黑暗也同样会给我们带来更深远的情绪影响。
拥有极昼极夜的北欧,人民生活水平高,物质条件好,但却抑郁高发,尤其是在黑夜漫长的冬季。根据2017年全世界因抑郁症导致的健康寿命损失的分析,北欧地区如瑞典、芬兰都在欧洲地区显示出较高的比率。作为圣诞老人故乡的芬兰,它被评选为2019年最幸福国家,蝉联榜首,然而它当年的自杀率却位居世界第35名。数以千计的芬兰人在长期暗无天日的极夜生活中感到乏力、悲伤、精神涣散,被扰乱的生物钟,被自然剥夺光照后无处安放的消极情绪。漫长黑夜可真是无情的感情杀手。
挪威城市特罗姆瑟在冬至一周前下午两点的景象 | Wikimedia Commons, Osopolar / CC BY-SA 3.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所以白天不懂夜的黑……有多可怕。无论从主观刻板印象还是客观大脑结构,黑暗都有它得天独厚的恐怖效果。
鉴于光对我们的情绪与精神状态如此重要,不如择一晴空万里的早晨约上三五好友去爬爬山,逛逛公园,享受光给我们带来的愉悦。生活总有黑夜,但我们也有白日好时光啊。
几乎每个人都会有害怕的东西,比如黑暗恐惧和大海恐惧,还有,社交恐惧!但你知道,小鼠们其实也“社恐”吗?
关注下方公众号向“ 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回复 【社恐】,为自闭鼠鼠们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3]https://en.wikipedia.org/wiki/Lux
[4]https://en.wikipedia.org/wiki/Functional_magnetic_resonance_imaging
[5]Burgos-Robles A, Vidal-Gonzalez I, Santini E, Quirk GJ. Consolidation of fear extinction requires NMDA receptor-dependent bursting in the 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Neuron. 2007;53(6):871–80
[6]Marek R, Strobel C, Bredy TW, Sah P. The amygdala and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partners in the fear circuit. J Physiol. 2013;591(10):2381–91.
[7]Kim MJ, Gee DG, Loucks RA, Davis FC, Whalen PJ. Anxiety Dissociates Dorsal and Ventral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with the Amygdala at Rest. Cerebral Cortex. 2010;21(7):1667–73
作者:子橙
编辑:悲催的铊宝宝 酥鱼
排版:洗碗
如需转载请联系iscientist@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