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童年,动荡不堪
余光中曾言:“上海是张爱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与悲情冷傲的张爱玲不同,林海音虽年少丧父,一个人拉扯六个弟妹,却在22岁凭一己之力嫁入豪门,且看林海音是如何在动荡年代逆袭成大女主的!
说起林海音,就不得不提到《城南旧事》,女主人公英子正是以林海音自己为原型,主要回忆了她7岁到13岁之间发生的趣事。那时候正值国家动荡之际,林海音却将童年的自己刻画得天真无邪,始终以充满童真的眼光看待世界。
林海音从小就跟随父亲四处奔走,往返在日本、台湾等地。虽然居无定所,但父亲待她极好,每当林海音遇见挫折,父亲总是会说:“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事,只要硬着头皮做,就闯过去了”。可这样的日子并未持续多久,由于马关条约的签订,台湾沦为了殖民地,林父又经商失败,不得不回到内地寻求出路。好在林父很快就在北平站稳了脚跟,这也让林海音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几年。
1930年,日本想全面占领东北的野心昭然若揭,林海音的叔叔不忍国人惨遭屠戮,便秘密加入了抗日爱国组织,却在执行任务时,不幸被日军抓住,在狱中被日军处以极刑。林父得知弟弟惨死,忧愤交加之下一病不起,不出月余便撇下妻子儿女而去了。
母亲柔弱,家里又失去了经济来源,一切重担都落在了林海音的身上。她本可以向远在台湾的祖父求援,可她却不愿弟弟妹妹都回到台湾接受日本教育,于是辞绝了祖父,独自带着母亲和弟妹在北平漂泊,这却给了她一个名声大噪的契机。
无奈辍学,寻求机会
林父生前遗愿让林海音闯出去,可家中重担让她寸步难行,她又是如何改变这个困局的呢?
随着6个弟弟妹妹长大,教育成了主要问题,林海音单单靠放学后兼职,已经难以支撑起全家的经济支出了,她只得辍学出去辛勤工作来供养弟弟妹妹上学。这时候,她瞅准了一个机会,那就是刚刚创办的北平专科学校。
这所学校与普通学堂大为不同,是时下热门的《世界日报》所创,意在为日报社培养人才,所以学费全免,优秀者可到报社做实习生。
既能上学又能赚钱养家,这样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她自是不愿错过,便踊跃报了名。凭借优秀的简历,她一下从应聘者中脱颖而出。
可林海音不知道的是,校长成舍我对她并不寄予厚望,上北平专科学校白天要攻读新闻知识,晚上要写稿修改,每日的休息时间少之又少,他认为她这样一个弱女子定然承受不住。
林海音却不觉辛苦,她常常白日学习,晚上工作,总是反复改稿,对自己有极高的要求。最忙碌时,她整日都待在学校。别人都觉得辛苦繁重的工作,在她眼中反而是恩赐。
学习工作之余,她还积极参加校排球队,就连成舍我都忍不住问“你不辛苦吗?”她却只说:“我写字练得飞快。”这让成舍我赞叹不已。
她的努力得到了老师的赏识,被正是安排到《世界日报》从事编辑工作,主要是负责妇女新闻专栏。很快,林海音就成了鼎鼎有名的大记者,而她却没有因此骄傲,而是更加辛勤工作,她一直谨记父亲的遗愿,让她闯练闯练。
命运总是不会亏待努力的人,在林海音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又有一份大礼悄然而至。
年轻有为,嫁入豪门
13岁父亲离世,20岁一跃成名,这不过是林海音完满人生的冰山一角,还有什么在等着她呢?
在《世界日报》工作之后,不少名门望族都对林小姐这个人略有耳闻,所以身边总不乏追求者,她却不为名利遮眼,只一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直到有一天,一个叫夏承楹的男人闯入她的视野,夏承楹是《世界日报》的骨干编辑,除此之外,他还很擅长运动,排球、游泳等等对他来说都是小菜一碟,这让林海音对他颇为欣赏。
一日,林海音像往常一样来报社工作,却在抽屉里发现了一盒蜜饯点心,这已经不是夏承楹第一次给她送礼物了,意在林海音加班之时可以饿了吃。林海音对此举相当动心,可又不敢接受夏承楹的心意,因为夏承楹生于豪门。
夏承楹洞悉林海音的一切顾虑,回家便给父亲夏仁虎提起了林海音的才华魄力,还拿出报纸给夏仁虎看,一看这女子文笔细腻,态度羡慕,就觉得非夏家儿媳莫属。在得知林海音年幼丧父,独自抚养弟弟妹妹之后,更是对她赞赏有加。
林海音受到夏父鼓励,不在拒绝夏承楹的追求,没过多久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结婚以后,夏承楹给了她如父亲一般的安全感,夏家人也待她极好,为了让林海音有更广阔的文学创作舞台,夏承楹与她合力创办了《纯文学月刊》。
林海音不再为生计发愁,有了更多的精力投注在文学上,呕心沥血16年,她终于创造出了她的第一本散文集《冬青树》,却有人质疑她思想不开阔,围绕着家庭琐事来写,没有大家风范。她却只是默然一笑,坚持自己的文学风格,而后创作出《城南旧事》回忆童年。
2001年,林海音病逝于台北,她独自拉扯6个弟妹,靠自己努力翻身嫁入豪门,也总算是实现了父亲的临终遗愿闯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