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莱坞英雄式人物塑造
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进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进入中国,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模式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
大众对电影的文化追求也开始倾向于大众化审美和娱乐化叙事,电影导演创作时也更加注重商业化、国际化。
因此胡玫导演的《孔子》人物塑造也具有商业大片的特点。就像影片中的孔子形象塑造,有较多篇幅描绘恢弘战争场面下的孔子。影片中有“夹谷会盟”、“武子台平叛”、“隳三都”及“齐鲁大战”下英武善战的孔子,具有极高的政治军事素养,当然,这也是能让观众看得激情喷张的孔子。
观看这部影片时,结合音乐塑造与镜头变化,我对于眼前的孔子,更多地感觉是他很像好莱坞传统的英雄人物,与传统印象中强调以德治国,讲究仁爱,讲究礼仪的神圣孔子形象不同。
(2)呆板的真实化人物塑造
就像胡玫导演曾经说过她希望创作一个真实的多元的孔子,但我在看影片时,很多时候觉得孔子的
政治智慧反而会因为所谓真实化的人物塑造显得呆板。就像“隳三都”政治事件。没有突出孔子的政治智慧,孔子突然就呆板了。影片从“隳三都”事件上突然反映出孔子在政治上的呆板,只谈礼乐仁义治国却缺少政治权术,忽视各方利益集团的勾结,与影片之前善用计谋的孔子形成鲜明对比。鲁国主都在面临齐军威胁之时,鲁君对孔子说: “黎相领齐兵三万就在边境对岸,随时可以冲过来,但和费邑里应外合我们将后退无路。”
而孔子却说: “隳三都是定好的国策,志士仁人宁杀身以成仁,不可以求生而害仁呐。”而作为此事的了结,影片又刻画了孔子“赌气”抛子别妻、雨中离鲁、车陷泥潭。
作为一个代表中华文化智慧的人物,结合影片之前的叙述,影片中孔子突然为了理想负气而走的行为并没有让人感到孔子的真实与立体,仿佛感觉他被夺舍了,突然智慧计谋就消失了,给观众产生了矛盾感。
(3)商业大片下虚构人物暧昧情感
进入了消费时代,娱乐化叙事在中国大片电影的叙事里不少见。就像影片抓住了《论语》和《史记》中对于子见南子这一事件的描述,捕风捉影地塑造了南子与孔子的暧昧情绪。
尤其是南子的“世人或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到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
再结合南子对于孔子的仰慕以及周迅对于南子的美丽突出演绎。仿佛让人看到了在变革时代里的一对红颜知己。
2.如何看待:
(1)是一种历史人物的巧妙塑造
尽管有着《论语》和《史记》等书对于孔子的记载,但现代人对于孔子生平的了解仍然知之甚少,只知道孔子在中国历史改革中的不断出现。那么对于孔子的人物塑造可以说是影片的关键核心,只有塑造好了孔子的形象,才能有助于电影叙事的展开。
所以我想胡玫导演或许是想到孔子的形象过于神圣化,因此在电影的叙事中,很难有满足大众文化和商业需求的点,所于她提出大制作并将孔子形象立体真实化。
尽管许多地方会有冲突,但也增强了影片的市场,加强了可看点。所以影片要着重塑造一个可文但也可武的孔子,要描述一个有感情暗线的孔子,这样观众也接受,也有利于孔子精神的传播。
(2)结合了对于时代和市场的把握
进入 21 世纪,如何在市场经济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所以尽管很多人批评《孔子》追求大片而流于形式,没有将中国儒家的真正内涵体现出来。
可是电影作为一个两个多小时的传播媒介,又要注重市场,讲好故事很难。所以我觉得电影《孔子》一定程度上是一部良好把握了时代和市场,并一定程度上宣传了中华文化的成功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