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
导演郑琼说:整部片子,基本是哭着拍完的。
片子记录了6年里(2009-2015年),三个不同阶层的孩子逐渐长大成人的过程。
片中的三个小孩,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经济背景。
每个人都要去找自己的出路。
影片的第一位主人公是一位来自山沟沟里的12岁女孩马柏娟。
她的家境贫寒,全家人一年(2008年)的支出都不到50块钱。在她就读的那个小学里只有两个老师和五个学生,其中年龄最大的就是马柏娟,而12岁的她还在读小学二年级。
马柏娟是一个十分喜欢读书的女孩子,她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她的命运,而她的梦想则是到北京上大学,此时的她对未来是充满憧憬的。
但当导演再次见到马柏娟的时候,她已经退学了,这一年她15岁。15岁的她跑到陌生的城市里找工作,但因为年龄太小被拒绝了,当别人问她为什么不上学了,她只是尴尬的一笑。
在马柏娟的家人看来,女孩子总归会成为别人家的人,生了孩子之后,工作反而会拖累她带孩子,女孩子书多少念一点,够用就行。
马柏娟身边的人也一直给她灌输着这样一种思想:女人终究是要靠男人的。
马柏娟父母的格局造就了马柏娟今日的出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马柏娟渐渐忘记了她的梦想,慢慢地认同了周遭人所说的一切,最后选择了辍学嫁人。
另一位主人公则是一名高考复读生徐佳。
当导演跟拍徐佳的时候,那已经是他第三次复读了。
徐佳的父母都是农民工,他的父母认为他们没有文化,在城市里打工受到了很多屈辱,所以他们觉得就算爬着也要让孩子上学。
后来,徐佳的爸爸去世了,徐佳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努力考上了一个还不错的大学。
当导演第二次跟拍徐佳的时候,他已经上大四了,和许多人一样都开始投简历找工作,但因为上的学校不是重点大学,所以找工作也找得十分艰辛。
最后的他找到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也跟自己相恋了四年女友结婚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徐佳的父母和马柏娟的父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他们明白没有文化的苦,他们不希望孩子步他们的后尘,他们给孩子灌输的是知识改变命运。
他们的格局也成就了孩子的出路,拓宽了孩子人生的宽度。
最后一位主人公则是一位17岁就从美院附中退学的北京女孩袁晗寒,她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从小过着优渥的生活,上着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中学。
相比前面两位主人公,她的生活可以说无忧无虑。
退学后的她为了消磨时间,开过酒吧、去德国学习艺术,最后还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艺术投资公司。
不同的家庭氛围造就了三个孩子不同的人生轨迹,有的早早便辍学嫁人,有的在努力攀登,有的站在更高的视野看更为广阔的东西。
父母的格局越小,孩子越没有出路。
这一点在马柏娟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因为父母观念的原因,马柏娟早早辍学嫁人,如果她的父母像徐佳的父母一样,那么此时的马柏娟或许会有更好的出路。
别再局限于自己的眼界里,也别再鼓吹“女子无才便是德”,“读书无用论”,你的格局和高度都会影响着你的下一代。
知识未必能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给孩子最好的养料,并不是物质,而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