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是一部关于复仇的影片,1972年德国慕尼黑第20届奥运会上,以色列11名运动员被绑架,后被残忍杀害,以色列方面展开报复。每部电影都有自己专有的视听语言,而一部好的电影,一定有一个好的导演,为影片找到的最独特的拍法。斯皮尔伯格导演,为《慕尼黑》也找到最为独特的拍法,通过具体的镜头便可窥知其中奥秘。
这个特写,最大的特点是,观众看不到人物的眼睛,眼镜的光线很明显地通过后期的调光处理。以人物的鼻尖右侧,向下方与景深处人物造型形成一个三角构图。人物的脸部,从右至左,由亮到暗。人物的台词只有一句,但是这个人物的形象却被导演表现得淋漓尽致,非常具有立体感,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这就是导演想要通过镜头表现的
接下来,镜头左方的人物出现,然后镜头左拉,焦点顺着轨道转向新的人物,完成了一个复杂的变焦,重点来看这个人物下面的动作。
这个人物,向前走过来,将资料交过来,焦点聚集在文件袋上,随着文件袋的下放,主人公出场,焦点一直在放在主人公上,主人公开始讲话。斯皮尔伯格导演的拍法显得非常的复杂和高超。
从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出,接过文件夹的是法务部长,主人公,还有景深处墙上的画像,构成了三层空间的景框,呈现出一种威慑的感觉。总理问道,我们复仇合法吗?法务部长全程没有一句台词,他知道自然是不合法的。那么,斯皮尔伯格导演,没有给他一句台词,又是如何表达出“不合法”的呢?
下一个镜头,穿过总理黑色的头部,焦点完全聚焦在法务部长脸上,这时观众可以看到,他的眼睛垂下来了,没有台词,就是使用这么一个眼神,将法务部长的智慧和“台词”,非常巧妙的表现了出来。
斯皮尔伯格导演,很快呈现给观众一个更为复杂的镜头,像一个群像雕塑一样出现在镜头中,镜头最前方的人物,脸部被雕刻得像个鹰一样,他身后的人物都穿着军装,而他的座位在其他人之前,首先我们从这样的镜头中可以得出,他的身份是国防部长。
国防部长,与身后的人物,很明显的构成三角构图,从左至右构成纵深构图,再来看光线,从左至右,徐徐渐变,等到了国防部长的脸部时,开始改变,又由亮转暗。
第三次人物,手上的烟,还在动,由动衬静,通过异常复杂的景框,将国防部长的身份、威严表达出来。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景框,看上去是复杂的,但同时又具有非常好的美感。
接下来出现在镜头中的人物,仔细听,会发现每次都是他说话后,导演才将镜头推向他,斯皮尔伯格导演,很好的通过这种声音先入境的变现,将这个人物的“反对派”形象表现出来,这是导演经过深刻思考才能运用的手法。
这时的焦点是画像,画像被国防部长推过总理,交给了法务部长,此刻,观众清晰地看到,总理的头部背影是黑色的,其他男人都是亮色,一瞬间就把总理的权威性变现出来。
斯皮尔伯格导演,通过前面一系列的镜头,焦点的快速变换,长短镜头的运用,就是为了在这组镜头的最后时刻,呈现出下方的全景镜头。观众可以看到,这位女总理,一声令下,所有的男人都起立去执行他的任务,斯皮尔伯格导演,通过最后这个全景镜头,将女总理的威严,以最为自然的方式展现了出来。
每部电影都有自己独有的源代码,而这个源代码就是它的视听语言。一部电影的好坏,并不全在于演员的演技,导演如何找到这部电影的视听语言,并能够将它们非常好的组合起来,才有可能会呈现出一部好电影。斯皮尔伯格导演,正是很好的找到了《慕尼黑》最为独特的拍法,编纂出了“慕尼黑”的视听语言辞典,才能将这部电影拍成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