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半解》:华裔女导演伍思薇的第二部作品,连续二刷

继第一部作品《面子》之后,再次相隔15年,华裔女导演伍思薇又自编自导了第二部自传性质的作品——《真心半解》,又名《The Half Of It》

本部影片的关注点同样是女性同性情节,不同的是伍思薇这次转换了拍摄群体:把成年人世界里遇到的同性问题挪到了17岁的高中生身上,让他们在这个容易困惑和好奇的年纪完成了在感情世界上自我的探索、成长与自我接纳。

与此同时,它还在爱情中兼顾到了友情、移民文化、家庭、信仰、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元素。

影片《真心半解》的风格和纯美式风对于校园题材惯有的明朗氛围不太一样,伍思薇作为台湾华裔背景的导演,加入了比较文艺的慢节奏,让本片在明朗和忧愁之间有了一些过渡。

不是快餐式的拍摄基调,有点慢悠悠,但又很想让人探究到底的感觉。

《面子》也好,《真心半解》也好,都是她从生活中提炼构思的剧本。

之所以特意选择对女性同性题材的把控,主要是和导演伍思薇本人真实的出柜经历紧密相关。所以也就不用多加怀疑她对这个话题的有过深入思考了。

说起来,这两部作品很容易被放在一起加以对比,但是还是有很明显的区别的。

第一部的《面子》是在讲以家庭关系为主的群体认同话题,到了第二部的《真心半解》,表面是在讲一个已经被各位编剧们用过太多次的三角恋关系,但是本质是在讲述感情的自我认知。

各个人物关系放到本片里,就是A喜欢B,B喜欢C,C喜欢A的经典模式。这个剧情设计原本就不新鲜,但是在本片的新鲜感在于足够会绕圈圈。

01

他爱她

而在本片中,A、B、C之间具体的人物指向是:A代表埃丝特·弗洛瑞斯,B代表保罗·蒙斯基,C代表楚艾莉。

这是从最后的结局来看,反推出来的人物关系。(个人是这样理解的……)

只是这样的人物关系,和影片一开始的人物恋爱关系线走向并不相符。

因为这条感情线最初是因为保罗·蒙斯基喜欢班里的漂亮女孩埃丝特·弗洛瑞斯,请求华裔学霸女孩楚艾莉代替他给班花埃丝特写情书开始的。

也就是说,这段感情起初的走向是很明确的单向性,就是蒙斯基喜欢埃丝特。

至于后来为什么会发展的有点复杂,是因为每个人物内心的感情探索都发生了变化。

性格憨憨的男生保罗·蒙斯基,是学校里美式足球候补边锋,同时也是个热衷于改良奶奶祖传烤肠秘方的男孩。

而班花埃丝特此时,有个有钱的男友崔格。

但是她自己被同学在背后嘲笑还在租房住,但是其他女生各种羡慕、嫉妒、恨的对象。

所以,埃丝特的内心是有些敏感的。

埃丝特虽然和男友在一起,但是她与喜欢狂欢、热闹又很自恋的崔格之间,在家庭阶级背景和兴趣爱好方面,是两个格格不入的世界里。

埃丝特和崔格在一起的时间,像是个始终被排挤在外的异类人。

她喜欢艺术,不喜欢吃喝玩乐的狂欢。

原本作为旁观者意外加入的华裔女孩楚艾莉,她的特征是个被孤立的学霸。她居住在斯阔贺米许镇上,成长在气氛压抑的单亲家庭里,和婚姻、事业不得志的爸爸一起生活,平时会替同学们写作业赚点小钱补贴家用。“三页10美元,三到10页20美元。“这是她替同学们写论文的收费标准。

她每周日在班花埃丝特·弗洛瑞斯爸爸的教堂布堂里用钢琴伴奏,一直勤于学习,从未谈过恋爱。

朋友、恋人,在她的世界里,是绝缘的。

她和同学们之间的关系是疏远的,显得很孤僻。

这整段关系中,显然是有四个人的存在。略显多余的人,可能是那个有点自恋的班草崔格。

02

她爱她,他爱她

蒙斯基热爱运动,但却是个一看书就容易打瞌睡的人,他关注的话题永远是烤肠和足球比赛。

埃丝特对艺术敏感,她在和楚艾莉代笔的书信交流中,大胆地打开了绘画的笔触。

蒙斯基和埃丝特,因为没有共同话题,也注定和崔格一样,同埃丝特之间会是两个世界的人。

但是,对文学和艺术有见解的是楚艾莉,在用书信和社交账号帮蒙斯基追埃丝特的那段时间,能够和埃丝特畅聊文学艺术。

两个女孩之间对抽象艺术和压抑的英国文学有很多的话题。

终于,内心处于找不到同伴状态的埃丝特,有了找到同类的感觉。而长期处于被孤立状态的楚艾莉,第一次找到了那个能懂她的人。

这就是楚艾莉意识到自己喜欢上埃丝特的原因。她能够对埃丝特说出相爱的人才能说出的话。

但是,当两个人在艺术领域相谈甚欢之后,埃丝特对那个和她互相通信和聊天的蒙斯基(实际是楚艾莉)产生了好感。

这种感情是错位的,也可以说它本来就是一个谎言。

蒙斯基一开始虽然是被大众认可的埃丝特漂亮、有趣、聪明的一面吸引,但是在楚艾莉帮助他追埃丝特的过程中却发现:他真正喜欢的女孩其实是楚艾莉,而不是埃丝特。

在高年级的文艺表演中,蒙斯基鼓励楚艾莉完成了让其他同学大吃一惊的吉他solo表演。

蒙斯基原来的单向恋爱猛然发生转变。

奇怪的三角恋就是这么发生了一连串的蝴蝶效应。

至于最初是埃丝特男友的崔格,最后被埃丝特拒绝了。或者说,崔格压根就没有被放在三角恋的关系中。

这就是为什么说本片的三角恋是在绕圈圈的原因。

而剧本故意写得这么绕的原因,就是在印证影片开头讲的那个古希腊传说:人类的恋爱,其实就是在寻找内心丢失的另一半。

再通俗一点讲,就是说人们寻找的另一半,就是在寻找那个三观一致、有共鸣感的人。

这个另一半,再延伸一下,就是可以是他,也可以是她,并不受传统世俗特指的异性关系所禁锢。

这些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纠纠葛葛难以理清的,很容易被外界的利益或是某些不那么正确的世俗观念所干扰的感情,转放在高中生身上,就变成了纯粹的、纯真的、不参杂任何杂质的自我探索。

从这层意义上来看,它代表着恋爱中的小众群体对感情的勇敢面对和自我接受的成长过程。

至于影片的结局是A、B、C之间到底谁和谁好了,也许并不是影片本身想要表现的重点。

一个人,能够在刚开始这个纯粹又美好的时期,真诚地面对自己,这就足够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