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啊,我是董佳宁。最近好丽友被抵制,上了热搜,我还记得上次好丽友被抵制的时候,是2017年萨德事件的时候,当时很多人才第一次知道,原来好丽友是个韩国品牌,从此远离了。不得不说它的本土化做的确实不错,货架上红色包装的巧克力派,和黄色包装蛋黄派放到一起,经典的中国传统的西红柿炒鸡蛋配色,完全意识不到它来自韩国。
实际上好丽友是一家老牌韩国企业,1956年成立,现在是韩国四大食品公司之一。1995年进军中国市场,产品很多,像呀土豆、好多鱼、好友趣薯片等等,大家都很熟悉。可是品牌运营上看上去有点不太熟练。
这次被抵制呢,是网传因为俄乌战争的问题,好丽友针对中国和俄罗斯进行了涨价,存在市场歧视,还在外国使用可可脂,只在中国市场使用廉价原料代可可脂,原料双标。这个事情很快发酵了起来,于是好丽友赶紧出声明,看得出十分着急啊,都来不及打印盖章,直接用备忘录截图一下就发出来了,显得有点敷衍,被喷后第二天又发了一个正式点儿的。
这个倒不是重点,重点其实在公告内容,我翻译一下哈,第一个就是说,不能说我们是因为俄乌事件暗搓搓涨价,我们去年就在好些个国家都涨价了。第二个是说,我们没有市场歧视,我们在全球用的都是廉价原料。
我大概研究了一下,他们说的基本是真的,确实去年就涨了。但要说有没有双标呢,有,只是不是针对我们,而是针对越南。网友们对比了各国的好丽友后发现,越南的好丽友每包28g里竟然有0.5g反式脂肪酸,其他国家都是0。所以我还是要批评一下这种市场歧视,越南人的命也是命。
反式脂肪酸这个东西呢,对人身体会带来很多不利影响,一般是在生产氢化植物油的过程中产生的,提高工艺可以尽量减少它的产生,我国的标准是每100g里,注意是每100g啊,不超过0.3g的话,可以标为不含反式脂肪酸。
这件事大致是这么个情况,为什么会传播起来,显然是因为前车之鉴实在太多。就说食品,之前梦龙被曝,在国外使用浓缩奶,而中国则使用奶粉复原乳。梦龙7-10块钱一根,已经很贵了,原料还用差的。还有更狠的,哈根达斯,几十块钱一小盒,竟然还用代可可脂,这个就说不过去了。我个人的建议呢,是尽量减少消费用代可可脂、氢化植物油做主要成分的食物,不管是不是韩国品牌,因为我们应该吃得更好。
但这些也让我产生个疑问,就是像代可可脂、植物奶油、复原乳等等工业化的替代品,到底有多少价值?尤其是代可可脂,为什么大家都说有害,但市场上使用又非常普遍呢?这就得聊一下可可的历史了。
可可原产自中美洲,西班牙人16世纪(1519年)把它带到欧洲,由于产量稀少,以及加工技术不成熟,很长时间里都是欧洲贵族专属食物。一开始他们直接拿可可泡水喝,可可融化之后,会浮出一层油脂,也就是可可脂。这个直接泡在水里是很难喝的。于是油多了加香料,香料多了加油,喝的人就往里加各种香料,调成“玛莎拉可可水”喝。
之后欧洲人就一直琢磨着把可可脂分离出去,后来(1828年),一对荷兰父子(Casparus van Houten和Coenraad van Houten)搞了一些发明,通过压榨机成功了,也就是做了可可豆的脱脂和碱化。这个发明者把专利卖给了荷兰的于尔根公司,这家公司又并入了人造奶油联合公司。1930年代,这家公司又跟英国一家肥皂制造商——利华兄弟合并,成为了后来的巨头联合利华。
在一开始,人们还没认识到可可脂的价值。直到1847年,英国人约瑟夫·弗赖(Joseph Storrs Fry)不按套路出牌,在可可液块里加入更多的可可脂,使得口感更顺滑,成功发明出固体巧克力。可可脂27度开始熔化,35度完全变为液体,这一特点使得巧克力入口即化,同时释放出独特的风味。这个发明的意义,比前面说的可可脂的分离还要大,人类开始有了固体巧克力这样一个东西,并且可以逐步地工业化生产,走入大众消费。
但是受到产地的限制,很长时间里,巧克力仍是很昂贵的食品。尤其是可可脂,造价很高,但又是巧克力口感的来源,不得不用。于是从18世纪开始,人们就一直在寻求相关替代品。为了找到可可粉那种丝滑细腻的感觉,用过什么呢?土豆粉、砖灰,甚至是铅丹。敢情国外也“炼丹”!为了替代可可脂,用过杏仁油、猪油、骨髓油。所以这早期的巧克力是骨髓油铅丹味儿,一点也不奇怪。
代可可脂,替代品么,这东西很早就有了,只不过非常粗糙,和今天的代可可脂完全不一样。而正是这些廉价替代品,让巧克力风靡欧洲各个阶层。瑞士有句话,“10人里有9个喜欢巧克力,另一个不喜欢的在说谎”。直到今天,欧美发达国家依然是主要消费地,英、美、德、法、意五个国家的巧克力消费量,就占到了世界的40%。
如今的代可可脂,其实是把植物油通过氢化等方式制作出来的。植物油,包括棕榈油、大豆油、菜籽油等等。它跟可可没有半毛钱关系,就像素鸡和鸡一样。这项技术是1902年,由德国化学家诺曼发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原料短缺,动物油非常贵。而氢化的植物油既可以延长保质期,成本也非常低,开始逐渐取代了部分动物黄油。
今天我们已经很清楚了,像代可可脂这种氢化植物油,往往含有反式脂肪酸,对心血管、肾脏系统都有危害。而天然可可脂含有多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功效。就健康性而言,二者是完全不对等的。就口味来说,那更是没法比,代可可脂往往不容易融化,有些比较劣质的,嚼起来就像稀泥一样,最后残留在嘴里,咽都咽不下去。
那为什么市场对代可可脂接受度还这么高呢?首先就是价格,代可可脂的成本只有纯可可脂的十分之一左右,反映到市场上,就是十几二十块钱的廉价巧克力。消费能力低下的时候,肯定大家是喜欢的,总比吃不到强。我们小时候吃到的巧克力,口味没那么出彩,那是跟之后比,当时已经是人间美味了,是我们回忆的重要一部分。大家有什么最初吃巧克力的回忆,可以在弹幕、评论里面分享一下。据说第一次吃有恋爱的感觉,不过我没感受到,很遗憾啊。
与此同时,氢化植物油的工艺也在进步。如今很多代可可脂产品,配料表里都会标注0反式脂肪。不过就像刚才说的,标为0不代表完全没有,只是每100g里,含量不超过0.3克,所以现在的代可可脂产品,虽然口味还是比不了纯可可脂,但很多人是吃不出来的。
还有一点,就是中国市场尚未形成精品巧克力的文化,大家的热情就已经在消退了。2015年之后,国内巧克力的销量就开始下降。反而巧克力口味的衍生产品在增多,像冰淇淋、奶茶、甜点等等。一杯奶茶,大家更在意的是甜度、水果、奶香味等等,可可只是作为点缀之一。这就导致可可脂的需求不是那么刚性,很多时候用代可可脂调下味。
所以说,代可可脂尽管对健康无益,但它作为巧克力的廉价替代品,有存在的意义。其他像植物奶油、复原乳等工业替代品,都是一个道理。但某些商家,在高价商品中,利用消费者对这些门道不熟悉,还使用代可可脂来调味,这就值得鄙夷了。
市场上有很多纯可可脂巧克力,也是很受欢迎的,但大多以外国品牌为主,玛氏(M&M、士力架、德芙)、费列罗和雀巢三家的市场占有率就超过60%(2020年)。对应的生态位中,国产品牌市场地位的弱势,也成为很多外国品牌搞双标的“底气”。因为我大牌,所以同价位我用代可可脂,你也竞争不过我。
巧克力这个商品,品牌认知度非常关键。有一篇研究,对国内某大学的学生进行采样,吃巧克力。巧克力来自四个国家,德国、美国、比利时、中国。如果提前告诉测试者每一块巧克力的产地,那么受大家普遍认为,中国产的巧克力浓度最淡,而且最甜。就是巧克力味不足,糖放得挺多。但如果不告诉测试者,盲测一下,那甜味与浓度,又都没什么差异了。
这说明什么?品牌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国产的巧克力,也能更重视这样的建设。我的节目固定是在周四和周日更新,加更会放在周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