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如此难忘哥哥张国荣

4月1日是哥哥张国荣的去世纪念日。这些年来每当这个日子临近的时候,都会有无数人在各种平台发布怀念信息,并在4月1日这一天达到顶峰。

不管社交媒体怎么变化,粉丝对张国荣的怀念从未褪色,这在一个健忘的时代,实在是令人感到震撼的一件事。每位公众人物的去世,都会让熟悉他们的人,在内心情感世界发生“震感”,但这种震惊与遗憾,通常不会停留太长时间,许多公众人物去世之后如星辰,虽然仍高挂夜空,但渐行渐远、光芒散淡,只有极少数人会恒久闪亮,哥哥张国荣便是其中一位。

2018年被是名人去世最多的年份之一,有四十余位在娱乐领域对大众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中外名人去世,但在随后的去世纪念日,在舆论平台上并未出现不约而同自动聚集的悼念活动。而在今年4月1日到来之前,“十八周年继续宠爱张国荣”这一微博话题阅读量已有数千万,香港、上海、广州、成都等城市均有献花、展览等纪念活动,更有多地“荣迷会”组织了二十一城联动纪念,自媒体上的文章,亦是连篇累牍地发布。

荣迷为何如此难忘张国荣?他是优质偶像,他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歌与电影,他对粉丝很友好,他还帮助圈内许多人……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理由。同样具备这种能力与素质的演员、艺人、艺术家有不少,但似乎都没有张国荣这般磁石般的吸引力,让他在去世十八年之后,仍让无数粉丝在想念他时,会产生当下的、痛彻心扉的情感。张国荣与荣迷之间,一定是建立有独立于作品之外、自成体系的精神联系,否则没法解释这跨越时空的爱恋。

张国荣拥有帅气、干净、儒雅、友善的气质,这份气质是属于偶像巨星的,但与此同时,他也有太多朴素、真实的人间烟火气息。华人明星当中,可以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盛装在一个躯体之内,并且显得如此自然,恐怕只有张国荣一人了。他可以与任何人以朋友的身份相处,但他的内在又有隐含着的凄绝傲然,于是一个疑问便产生了:他是如何平息这个世界每天带给他的冲击的?恐怕他自己想了多年也未想明白,所以遗言中才会留下那句,“我一生没做过坏事,为何会这样?”

哥哥张国荣并没有随着他的去世而消失,反而雾化分散遗留到无数活着的人们的心头,如果辛苦的付出得不到理解,如果苦苦的深情得不到回应,如果一直对世界友好,世界却不断以痛吻我,你是不是也会在某个时刻发出类似张国荣那样的长叹?

张国荣去世十八年了,当他仍然是一个巨大群体的代言人,他代言着一个群体对现实的诸多不解与内心的诸多不快乐。在人们渴望告慰与拥抱却找不到现实载体的时候,便会转而向过去寻找与索求,张国荣恰好是一位很好的索求对象,人们从他歌曲中的每一句每一词每一字中寻找,从他电影经典对白中寻找,张国荣从不令他们失望,总还是能让他们在声音与光影中,获得宽慰与共鸣。

作为巨星,张国荣不是制造与神话出来的,他的坎坷成名路还有多面开花的表演实力,使得他脱离了娱乐造星机制弊端的束缚,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这么多年来,人们在“宠爱”张国荣、捍卫张国荣,不让张国荣的光环有任何的黯淡,其实是不愿意失去一个倾听与对话的对象,张国荣通过影像与声音方式留下的大量形象与作品,一并构成了一道可以供人寄托情感的坚实屏障。

享有与张国荣类似待遇的,还有3月6日去世的海子,4月11日去世的王小波,这两位同样在春天与世长辞的人,在他们的去世纪念日,同样有大量的纪念信息在社交平台上涌动。如果单一地分析张国荣为何如此受人重视,可能还只算是个孤例,但如果把张国荣、海子、王小波这三个人放在一起,或能更清晰地看到他们身上所共同拥有的痛感,以及有点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还有渴望纯粹的唯美主义,而这些,恰恰是现实的敌人,是无数面对生存选择苟且偷生者需要“切除”的隐疾。

社会多棱镜照射出的影像是光怪陆离的,但总有一面镜子,映照出风平浪静、鲜花盛开、人们相亲相爱的桃花源。很大层面上,张国荣、海子、王小波,都是这个桃花源的向往者与追求者,只是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所求不得,作为艺术家、创作者,他们对痛苦的敏感度要高于常人,他们在活着的时候,内心承受着痛苦,但却把美好的一面以作品的形式贡献给了世人,现在人们怀念与纪念他们,亦是对他们进行感谢,进行隔空的回应与交流。

4月1日是愚人节,张国荣甚至改变了愚人节在中国的内涵,他去世所带来的沉痛,至今仍对愚人节的恶搞与荒诞氛围产生着抵消作用。现在,在愚人节这天去作弄别人,几乎已经完全不流行了。反倒是因为怀念张国荣,而有了沉甸甸的感觉。这让人相信,总有种强大的情感力量,可以改变与扭转一些事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