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期节目刚播完,《五十公里桃花坞》因种种“大型社交名场面”的高频传播,而出现在了热搜榜上。
节目组把由宋丹丹、舒淇、郭麒麟、张翰、周杰、汪苏泷、赖冠霖、李雪琴、辣目洋子、孟子义、周也、彭楚粤十二位艺人及时尚主理人苏芒、艺术家陈陈陈、设计师OO(欧欧)组成的十五位嘉宾,聚集到了北京平谷的桃花坞,他们要在这里一起生活21天,共同建设自己理想中的生活社区。
这意味着,无论初见面时的社交有多尴尬,但它只会是个引子,所有嘉宾最终都会要跨过这个节点,携手步入到一个共同的目标中去。而更关键的,我们终于有一档能集齐15个公众人物,主动摆脱竞赛情境,单纯从社交活动去观察人物关系,感受人物成长和变化的新型综艺节目了。
这样的综艺形态虽然耀眼,但经历了长期同质化的情感精力透支后,观众和节目组都不免会显露疲态,而《五十公里桃花坞》的上线,也因此显得像一种尝试,要把观众从疲惫的竞赛和淘汰中解救出来。
首期节目里那个面面相觑的开场也因此得以成立,摆脱了竞赛和生存情境的嘉宾们,不必忙于寻找共同参加“比赛”的队友,也不必讲求要“刻意”过分展示个人“魅力”来吸引观众注意力,更不必通过激烈的关系冲突来彰显自己的存在感。
在“我们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干嘛”的情景中,自然又真实的个体得以慢慢显形,由此我们看到了“不用担心冷场”的郭麒麟,“讨厌集体活动”的李雪琴和“担心没人理解自己”的彭楚粤,那些脆弱、敏感和想要逃避的情绪又把艺人导向了一个“普通人”的境遇,尴不尴尬就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基础问题。
很多嘉宾由此必须要从人设的“安全区”里走出,在拿掉明星光环的情景下工作,仅作为社区居民一员的他们,要亲身完成做饭、设置预算甚至是装修等种种烟火气息强的劳务,在“普通人”的生活情景里暴露不为大众所知的真实一面。
宋丹丹会去盘问郭麒麟的理想对象,会鼓动大家在自我介绍时按她设定的方式进行破冰,这些行为都出自她多年来作为艺术家前辈的职业经验。只是这样的经验被安置到日常情景里和年轻人作对比后,会出现了“边界感不强”的嫌疑,出于差不多同样的原因,公众印象里拥有霸道总裁人设的张翰,面对“你的代表作是什么”的问题,才会坚持回答是“我就是一个演员”。
于是,“安全区”的结界被不同圈层的社交风格所打破,“尴尬”这样的常见社交情绪在此时降临。
但《五十公里桃花坞》的用意显然不在于只是去展示足够多的尴尬,且明星已被人所熟知的那些设定,是节目从最初就没有打算回避的问题,甚至于旁白还会主动出击,作出“孟子义......emm拭目以待”或“你叫张翰是一名演员,AKA霸道总裁”的介绍。
很大程度上,这也是《五十公里桃花坞》在首期节目之后也依然吸引人的原因,节目组并不满足于用某个公众发言和私人生活等熟悉情景,去为明星从语言上“洗白”,而是提供具体的场景,让他们主动去克服这样的“问题”,让观众意识到任何性格都不会只有简单的好坏两种区别。
比如说,“霸道总裁”张翰在言语方式上有自己的风格,但其总裁气质落实到开运集团“长远发展”筹划和准备时,也体现出了他有强决策力和果断执行力的一面,而宋丹丹在开会之后,也会及时意识到自己的“越界”,主动向张翰道歉再说明自己的用意。所谓行胜于言,让嘉宾用行动为自己的性格特点作出说明,这是比用任何语言都来得强力的解释。
《五十公里桃花坞》曾多次在节目内外都回答过,为什么嘉宾邀请数量一定是15个的问题——因为十五人是构成一个社区所需的最小单位。
要想在桃花坞创造出现实的“理想化模型”,以及相对真实和具体的生活情景,15个嘉宾是一个基础条件。再往前进一步的话,嘉宾们的性格也要在理想条件下尽可能多元,以保证最大程度的呈现普通人都会遇到的社交和生活问题,从做“实验”的心态为受众提供答案。
就目前来说,《五十公里桃花坞》的包容性确实很不错。除了类似宋丹丹“前辈”和张翰“霸道总裁”的人设设定,还有对社交持悲观和乐观两极态度的彭楚粤和周也,还有人见人爱和总担心自己是“小透明”的郭麒麟和孟子义……当嘉宾能从人设到性格到处事方式都有其代表性时,观众也更容易把自己代入到不同的社交位置里去反观自己的处境。
值得一提的是,《五十公里桃花坞》从节目设定初就彰显出来的“相对科学性”,本身就体现出了一种超前和探索意识。从已经上线的三期节目来看,《五十公里桃花坞》没有仅从娱乐性和话题性来确立节目结构,而是从社区、小团队以及合群这样从大到小的角度组织内容线索,从设定到内容都具有实验意识。
综艺节目也可以不只作为一种情绪出口而存在,相比强调治愈,熬制心灵鸡汤的慢综艺传统,《五十公里桃花坞》又向前了一步,为真实存在的社交问题和困境,层层递进找到其可以被解决的参照系。
第三期节目播出后,“周也性格”的话题就冲上了热搜。事件的起因并不复杂,在桃花坞社区居民们还没完全熟络起来的前几天,周也在社交磨合的过程里突然就感受到了一种“被落单”的失落情绪,因为和她属于同一小团队的伙伴们在当天集体外出时没有带上她,而让她在疲惫中还误打误撞被拉入了不熟悉的游戏局。
另一方面,《五十公里桃花坞》中除了有“改变自己”社交的样本可供参考,同样也还有“坚持做自己”的样本。
李雪琴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她从节目开始就向他人表露过自己“从小到大最讨厌/害怕集体活动”的想法,然而节目播出到现在,她多少有了点“口嫌体直”的动向。
到目前为止,语言上她还是那个“人生就是凑合”的李雪琴,实际行动上,她靠广播电台和魔术为大家提供了欢声笑语,最终在晚会上向大家敞开心扉,说出自己感受到的那种孤独。这让我们意识到进入集体也不意味着改变才能融入,只要足够真实,集体也会接纳你原本的样子,放大你擅长的事情。
《五十公里桃花坞》有足够多元和全面的样本,尽可能让观众找到每一部分的自己。
以上解释也都只能部分回答,为什么《五十公里桃花坞》能在竞赛、淘汰和争议话题等“常规”情景冲突外,又开辟出新一条综艺走向的问题。
相较于内容和设定,要理解为何节目能从社交出发引起了广泛的情感共鸣,《五十公里桃花坞》出现的时机,以及其背后反映出的整个时代观念的变化,是个更值得琢磨的原因。
如果不知道怎么开始的话,也可以在心中想想彭楚粤说出“自愈”又担忧他人无法理解自己的那个时刻,说出自己的忧虑和担心,固然不意味着解决问题,但现实中人与人直接连接始终比想象中要有更大能量的原因在于,会有人主动找到你,帮助你解决问题,给予你陪伴的力量。
而如果你还是会在社交情景里感到不适,或许你能选择像周也那样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寻求帮助,或许你能选择像李雪琴那样把做自己坚持到底,最终迎来适合自己发展的集体空间,又或许你就打开《五十公里桃花坞》来选择最接近自己的那个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