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究竟是喜剧之王还是悲剧之王?他放弃了世俗的低级趣味

有些影迷们为了表达自己与世俗不同的观点,总是说高级喜剧的内核是悲凉的色彩。作为人类电影史上喜剧的老祖宗,这么一来卓别林的定义就模糊了,他到底是喜剧大师还是悲剧大师呢?卓别林的喜剧为什么可以称之为高端?就是因为他喜剧里面的的悲剧因素往往照射出这个社会最阴暗的一面。然而在这种喜剧里的悲剧被定义为。通过讽刺的表演,激发观众们对这个社会的嘲笑。而这些嘲笑,正是印证了现实中的悲剧。《摩登时代》是现在的影迷们最为了解的卓别林的作品,在好莱坞的默片时代,能够自导自演一部电影的,貌似只有卓别林了。

人们对卓别林的定义容易“跑偏”,和他的时代背景也有关,他出现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时期。虽然美国在那个时候并没有参与到二战当中,但是这也是美国社会的一个动荡的时期(世界的其他地方都在打仗,美国人民也好过不到哪儿去)。陪伴美国人民度过那段艰难时期的一个是秀兰·邓波儿的可爱,另一个就是在《摩登时代》理卓别林饰演着一个社会底层的工厂工人呈现出这个社会的态度。而卓别林电影中的流浪汉是这样的:“流浪汉是绅士、诗人、梦想家,一个总是渴望浪漫和冒险的孤独者。他也可能抢孩子的糖果;当然,如果找到机会他也会踢女士的屁股,但也只是在极其愤怒的时候。”这样的流浪汉是那么立体和丰富,而卓别林的饰演是那么动牵人心,如同他自己经历过一般。

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很多人无非定义他是“喜剧”还是“悲剧”了,或者说“荒诞剧”更为合适吧。卓别林塑造的角色在他的童年里都能找到“模板”,他的角色都是在孤独和冒险的并行中成长的。和当时的很多家庭是父亲出轨不同,卓别林童年时候的家庭破裂是母亲的出轨。随后就是父亲的早逝、母亲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病让这个不满十岁的孩童送进了孤儿院。相比于其他的儿童,卓别林更早的看到了当时美国社会的荒诞。

所以说,卓别林的底色悲凉,是他面对生活,生发底色悲凉,在这方面他更像是个悲剧大师。然而在艺术领域中,他穿越生活感通底色悲凉,终究还是要带给这个时代希望与奋进的,这就是喜剧大师了。而在他的电影里,也在这悲凉中升华,这是他自述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或者是他对这个社会的看法。他所代表的博爱与顽强,和他永远不变的主题—人与人之间的仁慈胜于其残暴。引发了观众发笑,这是喜剧大师没有错。引发了观众们对社会的深思并且为之建设,这就是他的成果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