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峰有胡子吗?《天龙八部》电视剧至今拍了数版,黄日华主演的萧峰口碑最好,那一版萧峰有大胡子。小说里金庸写萧峰相貌,没有直说胡子,书迷们为此争论不少。萧峰的父亲萧远山是一脸虬髯,对萧峰说过“咱爷儿俩一般的身形相貌”,想来萧峰是有胡子的。萧峰是契丹人,当过丐帮帮主,粗豪阔落,有胡子在情理之中。一种说法,胡子的说法来自胡人的胡子,因为胡人往往高鼻虬髯。当然这是偏见,做不得准。
如今古装戏,男演员的下巴越来越干净,就连女扮男装的桥段,都只换身男装了事。以前的套路,总要贴两撇“小胡子”,不小心掉了,才露了真相。或许现在胡子不带流量,历史剧里主角有胡子的很少见了。用现代人的审美打扮古人好不好?仁者见仁。
《大明王朝1566》是高分历史剧,这部剧的男性造型,除了太监,满满的都是胡子。要讲正经的历史,哪里绕得开胡子。在古代当个“美髯公”,也是高操作,当得上赞美,禁得住嘲笑,当得了掸子,扛得住溜须。
(南宋)刘松年《十八学士图》(局部)
胡子是不是“胡说”?
古人说胡子,常用字有“须”“髭”“髯”。按《说文解字》,须是下巴上的胡子,髭是嘴上的胡子,而髯是耳旁两颊的胡子。
为什么叫胡须?一种说法是,胡须的胡和胡萝卜的胡一样,指胡人。《汉书·西域传》载:“自宛以西至安息,其人皆深目多须髯。”王国维《西胡续考》中认为,胡子的称谓从唐代开始,“是自唐以来皆呼多须或深目高鼻者为胡或胡子。”
高鼻多须,是古代对胡人的固化印象。史书中因为高鼻多须、貌似胡人而常被调笑。唐玄宗时,邵景、萧嵩俱授朝散大夫,大臣韦铿戏诗一首:“一双胡子着绯袍,一个须多一鼻高。相对厅前捺且立,自惭身品世间毛。”这首诗满朝哄传。《桐江诗话》说宋代有个叫邵箎的人,“上殿氛泄”,在朝堂上放了个屁,他长得“高鼻鬈髯”,因此被取了个“凑氛狮子”的外号。
看看《史记》怎么说刘邦的长相的:“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隆准的意思是高鼻,所谓龙颜,也是高鼻梁大胡子。怎么没见笑话刘邦的?
另有一说,认为胡子不是“胡说”。《庄子·齐物论》说:“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胡蝶的“胡”是什么意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蝶美于须,蛾美于眉,故又名蝴蝶,俗谓须为胡也。”胡本意指动物的毛发,如《诗经》中说“狼跋其胡”,其后引申为人类的胡须。
“鬣”这个字的语义变化也是如此。鬣的原义是兽类颈上的毛,后来又指粗硬的胡子。《西游记》猪八戒自号叫“猪钢鬣”。南北朝时北齐名臣许惇胡子长,长胡及腰,自号“长鬣公”。北齐文宣帝高洋有天喝高了,提着许惇的胡子赞不绝口,一刀两断,许惇的胡子只剩下一握。此后许惇不敢再留长胡子,长鬣公也换作了“齐须公”。
古人胡子上翘吗?
嘴上的胡子叫做髭。《释名》:“髭姿也,为姿容之美也。”按此说,两撇漂亮的小胡子方显男人英姿。
小胡子应该朝上还是朝下?鲁迅先生写过一篇《说胡须》,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从国外回来,嘴上留的胡子是向上翘的,引来“国粹家”的不满,说他学的是国外人或是威廉二世的胡子,可是明明古代帝王的画像,也有胡子翘起的。后来胡子改成和地面呈90度直角朝下,又招来“改革家”的反感,说他冥顽不化。“忽而恍然大悟,知道那祸根全在两边的尖端上。于是取出镜子,剪刀,立刻剪成一平,使它既不上翘,也难拖下,如一个隶书的一字。”
国外作家艾德温·瓦伦丁·米切尔1930年在《论胡须》一文中所说:“胡子的命运就如同曲折前行的历史一般大起大落。它时而茂密生长,享受着一度的辉煌,时而大幅减少,最终消失蛰伏,等待着迎接下一次的荣光。”嘴上的胡子朝上还是朝下,也是曲折前行的。牛角胡流行于民国,袁世凯的胡子开始还是下垂的,到了民国胡子开始上卷。后来国外一战失败,威廉二世流亡,上翘的牛角胡就此不再时髦,军阀们的胡子随之纷纷下垂。
上翘的胡子不能算舶来的样式,最直观的文物证据就是秦始皇兵马俑。秦俑皆有胡须,简直是古代胡子的万花筒,有络腮胡也有八字胡,八字胡有上翘的、有下垂的、也有一字的。
秦朝有耐(又作耏)刑。“而”字是象形字,本义是两颊下垂的胡子,所谓耐刑,就是把胡子眉毛剃掉,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史记》里说,“秦太后拔嫪毐须眉,为宦者”。太史公本人受腐刑,同样是须眉尽失。张艺谋演《古今大战秦俑情》,扮秦俑却没有胡子,是个失误。
俗话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一说是年龄歧视,一说是性别歧视,其实是胡子歧视。“口无毛”的典故出自《汉书·东方朔传》。汉武帝有个宠幸的戏子郭舍人,和东方朔打赌猜谜语,被东方朔笑话“口无毛”,郭舍人告状,东方朔诋毁“天子从官”。东方朔说,不是啊,我是让你猜谜语的。“口无毛”说的是狗洞。(夫口无毛者,狗窦也)
面如冠玉有胡子?
上世纪60年代,沈从文和王力两位先生有过一次关于胡子的大讨论。
起因是王力在一篇文章中谈及古人崇尚多须,沈从文看后发表文章《从文物来谈谈古人的胡子问题》,认为美须髯不一定等于美男子。“像张良的貌如妇人和陈平的美如冠玉,即便不算称赞,也看不到什么讥讽之意。”王力其后再写《关于胡子的问题——答沈从文先生》一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就胡子问题作答。
面如冠玉的美男子,是不是就没胡子?不一定。鲍泉是南朝梁元帝时的大臣,史载美须髯。因为文笔好,很受梁元帝器重。鲍泉纸上谈兵,吃了败仗,梁元帝斥道:“面如冠玉,还疑木偶,须似蝟毛,徒劳绕喙。”蝟同猬,鲍泉有胡子,胡子还像刺猬身上的硬刺。面如冠玉是这般模样?让人意外。
魏晋之际民风浮华,男性喜欢“熏衣剃面,傅粉施朱”。何宴和荀彧代表了颜值天花板,“何郎傅粉三分白,荀令留裾五日香”。但是,留胡子未必不香。《太平广记》说东晋名士谢灵运有美须,刘宋时谢灵运因叛逆罪要被处死,牵挂自己的胡子,把胡子捐给了南海只洹寺。寺中供奉有维摩诘像,谢灵运的胡子做了像上的胡子。到了唐代,唐中宗安乐公主玩斗百草,搜罗奇物相中了谢灵运的胡子,取走了一些,又怕别人学她,把剩下的也毁掉了。
“谢灵运须”的故事或不足为信,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审美还是靠得住的。顾恺之“尝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三毛,而益觉有神”,足以证明即便魏晋时期男性并不排斥胡子。《晋书》记载,裴楷是如玉美男,“时人谓之玉人”。顾恺之觉得给“玉人”添上胡子,才更显神采。
须髯之美怎么美?
史上有“美须髯”之誉的人不胜枚举。须髯之美,美在胡子多还是胡子长?
汉乐府《陌上桑》中,美女罗敷夸赞自己的丈夫“为人洁白晰,鬑(lián)鬑颇有须”。鬑的意思,一说是须发长,又称为长貌;一说是须发稀疏的样子,总之不会是乱蓬蓬的浓密胡子。
古时记述“美髯公”的胡子,髯之美一定要够长。前面说到的许惇胡子到腰,谢灵运“须垂至地”。前赵君主刘曜“须髯不过百余根而长五尺”。《三国演义》中说关羽髯长过腹。《三国志》中诸葛亮给关羽写信:“孟起当与益德争先,未若髯之绝伦。”“髯”直接成了关羽的代称。明代徐霖有长髯,明武宗剪掉徐霖的胡子做成拂子,徐霖因此自号髯翁。
史书常见“须髯如戟”,用来形容胡子长。南北朝时,褚渊为尚书吏部郎。山阴公主生性放荡,看中褚渊的胡子,求皇帝弟弟下令陪她十天。褚渊不为所动,公主说:“君须髯如戟,何无丈夫意?”褚渊回答:“不敢首为乱阶。”
须髯之美,往往是为了烘衬古人身姿之雄伟。像隋太祖杨忠,“美髭髯,身长七尺八寸,壮貌瑰伟”。北齐名将高长恭有胆勇,但“白类美妇人”,“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
胡子多的人常会被打趣。秦观胡子多,被苏轼调笑过。酒席间,秦观笑道:“君子多乎(胡)哉!”苏东坡回敬了一句:“小人樊(繁)须也!”两句均出自《论语》,谐音梗,苏轼戏言多须的是小人。
“虚有其表”要怪须
曹操次子曹彰,勇能搏虎,因为胡须是黄色的,称为“黄须儿”。但要论胡子颜色哪家强?还得说红胡子。宋代有俗谚“将谓胡须赤,更有赤须胡”,意思是强中更有强中手。《笑林广记》有个笑话,说黄胡子打不过红胡子:一人须黄,每于妻前自夸:“黄须无弱汉,一生不受人欺。”一日出外,被殴而归,妻引前言笑之。答曰:“那晓得那人的须,竟是通红的。”
胡子是威风的加分项,曹操都因为胡子而不自信。曹操要见匈奴使者,“自以形陋”,就派美须髯的崔季珪冒名顶替,自己则持刀立于床头。会见结束,曹操派人问匈奴使者:“魏王何如?”使者回答:“魏王信自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看透不能说透,曹操听了,遣人杀了来使。
“虚有其表”这个成语说的正是不以胡子论英雄。被朝堂笑话的萧嵩,还是仪表堂堂的。《明皇杂录》里说,唐玄宗打算任命苏颋为相,命萧嵩起草诏书。草稿打出来,玄宗不满意,把稿子仍在地上,对萧嵩说:“虚有其表耳。”
萧嵩之前,还有李纬。唐太宗打算任命李纬为户部尚书。找人打听房玄龄的意见,回报说:“玄龄闻李纬拜尚书,但云李纬美髭鬓。”房玄龄顾左右而言他,太宗心领神会,把李纬降职为洛州刺史。虚有其表也可谓“须有其表”了。
捋须未必是溜须
古人相信胡子能治病,唐太宗和宋仁宗的胡子都入过药。李勣感染暴疾,医生开了个药方,说须灰可以治病,唐太宗亲自剪了胡子,为李勣和药。宋仁宗任命吕夷简为司徒,吕夷简感染风眩,仁宗下诏:“古谓髭可疗疾,今翦以赐卿。”
李世民一脸虬髯,杜甫作诗赞美他“中有美少年,虬须十八九”,有溜须之嫌。溜须一词的由来,一般认为出自寇准之口。北宋丁谓当上参知政事后,和寇准一起吃,汤羹沾到了寇准的胡子上,丁谓伸手为寇准清理,寇准说:“君为参政大臣,为宰相拂须耶。”
史书多“捋须”的用法,溜须可能是谐音,来自捋须。为他人捋须,捋的还都是龙须。
三国时吴大将朱桓要回濡须驻扎,临行前向孙权敬酒:“臣当远去,愿一捋陛下须,无复恨。”孙权伏案探身,朱桓上前捋须感叹道:“臣今日真谓捋虎须也。”
北周将领梁士彦独守孤城,外无声援,众皆震惧,士彦慷慨自若。周武帝率军解围,周士彦面见皇帝,持帝须而表示:“臣几不见陛下。”周武帝也跟着他一起掉眼泪。
捋须不都是拍马屁,还可以摸着皇上的胡子进谏。北周将领王轨不满皇太子“在军中,颇有失德”,认为他不能担负重任。趁着皇上开宴会贺寿时,捋着武帝宇文邕的胡须说:“可爱好老公,但恨后嗣弱耳。”
南朝隐士何点最为大胆,摸着皇上的胡子说不。何点博学善诗,“踞上敬下,士大夫多慕从”。梁武帝与何点有旧,下诏征何点为侍中,何点捋着梁武帝的胡须说:“乃欲臣老子。”托病不仕。
古时曾向捋须收过税。南唐张崇暴敛百姓。“张崇帅庐州,贪纵不法。至江都入朝,盛传将罢官,庐民不敢明言,因崇多须,遂捋须相庆。崇归闻之,勒令征收捋须钱。”(《江南馀载》)此处历史最可笑,溜别人的须无罪,捋自己的胡要钱?(责编:沈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