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有必要还为“探清水河”争论不休吗?

探清水河不是今天才被郭德纲和德云社搬上舞台,我第一次听他唱这个大约得有十年时间了。后来又听了张云雷版本的,直接把相声专场开成了演唱会,全场挥舞荧光棒跟着一块儿唱。

其实这小曲我第一次知道还真不是在德云社这儿,之前就听过一两句,版本跟德云社的还不太一样。比如德云社版本唱的提起那松老三,我最早听的版本是歪脖子松老三,到现在有时我哼起这段,还是不自觉唱的是最早听的词儿。

在这小曲广为人知,被翻唱了无数个版本之后,突然就有了质疑的声音,有学者表示这个小曲过去属于窑曲,就是过去在妓院窑子里唱的东西,词句污秽下流,不适合在舞台上展示。很快,评书名家马岐先生也公开支持这个说法,表示探清水河确实是窑曲,不适合再搬上舞台,进而对德云社有所微词。

  • 记得之前郭德纲先生也针对所谓窑曲的说法进行过解释,表示不能说是在妓院里唱过的就叫窑曲,说妓院里还有客人点贵妃醉酒呢,不能说贵妃醉酒也是窑曲吧。

    本人觉得这个解释也略有牵强,贵妃醉酒是当时公开在舞台上演出,在妓院里也有人唱。探清水河这种小曲是肯定不可能登上当时的大众舞台的。不过这小曲倒也不只是妓院里演唱,很多普通百姓都会唱这小曲。马未都先生就说过,他下乡插队的时候,赶大车的老乡哼的也是这个曲子,他第一次听是在那个时候。

    因此我觉得可以这么说,探清水河在过去不是什么高端的曲子,登不得大雅之堂,但是也绝不是只有在妓院里才被唱响的,是属于平民百姓的大众文化。逼格不是特别高,但也没在下水道里,脏的不能唱,不能听。老百姓还是有自己的审美的,不是越脏越臭就越好,就喜欢污秽东西的人有,但绝不会很多。

    不过最近讨论的探清水河是窑曲的问题,其实更多说的还是它的词句,据说涉嫌隐晦,而隐晦的词句主要在三更四更,主要是四更。郭德纲和张云雷原来唱的时候基本上省去了四更天的桥段,最近加上了,但是词句明显改动过了,雅化了,原来四更天到底是什么词儿,人家没唱。

    这就可以讨论一下了,《金瓶梅》删去了那一万多字以后,也是古典文学名著,可以公开出版;反过来说,《四大名著》里面也有很多脏话或者艳情的描写,但是并不影响它们的出版发行。就说《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就有这句:我且问你两个:舅太爷虽然输了,输的不过是银子钱,并没有输丢了鸡巴,怎就不理他了?

    《水浒传》第四十四回描写石秀见潘巧云第一面的时候,施耐庵先生是这样描写的:黑鬒鬒鬓儿,细弯弯眉儿,光溜溜眼儿,香喷喷口儿,直隆隆鼻儿,红乳乳腮儿,粉莹莹脸儿,轻袅袅身儿,玉纤纤手儿,一捻捻腰儿,软脓脓肚儿,翘尖尖脚儿,花簇簇鞋儿,肉奶奶胸儿,白生生腿儿。更有一件窄湫湫、紧掐掐、红鲜鲜、黑稠稠,正不知是甚么东西。

    有这样的描写不妨碍它们是四大名著,同样的,已经将词句改过的探清水河说的就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在舞台上演出有何不可?

    即便它过去真是所谓的窑曲,但是时代变化了,不是一沾妓院、窑子之类的字眼就必须跟遇到洪水猛兽一般,必欲除之而后快的。您要看《红楼梦》,在那个时代,《西厢记》、《牡丹亭》都是禁书,正统人士是不会允许自己家孩子看的,所以刘姥姥游大观园的时候,大伙儿行酒令,林妹妹出了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直接惊动了宝姐姐,背后赶紧跟她说的,这也能随便说的?现在《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传世的经典,谁也不会说这是当初的禁书。因为之前是所谓的窑曲,就一律不能搬演,特别是在已经经过加工改造的情况下,是否有些刻舟求剑了。

  • 那么说来说去,所谓的窑曲,这个四更天的段落到底是什么词儿呢?真的就是不堪入目吗?本来我还没那么多好奇心,但是总听窑曲窑曲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四更天到底是什么词儿呢?没办法,我这人也三俗,一跟那个地方沾边,就不由得想入非非。这东西只要你想找,那总是有机会,这词儿我还真看到了,当然,是否跟原词儿还有出入,那我也不知道,真有明白的您给指出来。

    我看到的四更天的词儿是这样的:四更鼓儿忙,双双上牙床,舌头尖顶住了六哥哥的上牙堂。心肝啊宝贝,搂着你来睡啊。怕只怕,露水的,夫妻他不久长啊。

  • 您看,就这词儿,不瞒您说,我多少有点儿失望,就这个啊,现在多少言情类的影视乃至文学作品不比它给得狠啊,这窑曲不窑曲的,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了。

    有时候我也想,如果不是因为郭德纲和德云社把这小曲唱红了,别人在舞台上唱也就唱了,但是因为跟德云社有关,就会有人跳……啊不,站出来,多少有些醉翁之意不在酒吧。

    请按住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您的转发是对我最大的支持,谢谢各位的支持和厚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