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电影《活着》豆瓣评分9.3分,这部电影是根据余华的小说改编的,我是先看过小说之后才看的电影,在余华的小说中,整个故事是非常凄凉的,男主福贵的整个人生经历非常惨,小说中的政治背景是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福贵的整个人生也在随着政治背景的改变发生着变化。
在小说中,福贵的人生经历了家人接二连三的离开,他的人生充满悲哀,张艺谋镜头下的福贵有一个幸福的结尾,当看完电影的时候我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尤其是对于福贵,除了对他的经历感到同情,还有福贵一开始的纨绔感到生气。接下来从几方面来分析这部电影。
人物性格
影片中主要的人物就是福贵,福贵的家本来是一个富贵人家,因为他的不良嗜好,把家里的财产输光了,他父亲也被气死了,开始家珍去劝说他的时候,福贵还满不在乎,觉得家珍烦,可是在他落魄之后家珍仍然在不离不弃的陪伴着他,家珍的善良是从始至终的。
福贵从有钱到落魄,别人对他的称呼就可以看出人性的可怕,当有钱的时候就是少爷,没钱的时候谁都会过来踩一脚,福贵在当少爷的时候,他什么也不做,第一次穿穷人的粗布衣服时,福贵虽然感觉不舒服,但他也知道自己的处境,没错,人只有感受过落魄才会长记性。
还有一个人就是家珍,家珍作为那个年代都女性,一切都在以丈夫为主,在她劝福贵的时候,福贵不仅没有听还说她,家珍只是安安静静的在外面等着,没有任何抱怨,直到福贵出来她才告诉福贵不想在和他过下去了。知道福贵把家产输光后,所有人都在街上看福贵的笑话。当家珍带着孩子回来后福贵才知道家珍的好。
这个的女性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福贵的孩子接连去世,女儿是在生孩子的时候死了,其实这种医疗事故在现在的生活中也会发生,只是比较少了,如果当时医院的老教授被放出来,也许凤霞不会死,这也恰恰反应了当时医疗条件有多差,在当时的社会平民有多束手无措。
情节的推动
影片开始,福贵赌完之后扭头看皮影戏,他觉得那个唱皮影戏的唱的不好,龙二让他上去试试,于是他就上去唱了两句,这好像也就预示着福贵和皮影戏之间还有故事。福贵落魄后恰恰唱的也正是这段。他唱戏的内容,也好想就是他经常吃喝玩乐的场景。福贵究竟是一个富家少爷,所以在他落魄的时候他也是想着借点钱开个铺子做生意,福贵除了纨绔,他还是有上进心的,就算生活再难,他仍然会努力的活下去。
影片中有个情节是福贵被抓去当劳工,当时正处于内战的时候,福贵没有任何经验都被抓去了,也正反应了当时战争的时候是非常缺人的。当时因为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福贵的家庭也不断地被影响着,福贵的家庭也正是当时很多家庭的一个缩影,他们的生活也被影响的同时,仍然在顽强的活着。
福贵的儿子有庆不幸被春生撞死,春生碍于愧疚经常给福贵家送东西,可是家珍不接受,家珍对春生的恨不是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所以不管春生说什么她都不原谅,直到春生被当成走资派,他们心里都清楚春生的后果是什么,所以在春生最后一次去福贵家的时候,家珍对春生说了几句话,虽然带有恨,但能看出家珍有多善良。
小说和电影的比较
在小说中,结局很惨烈,福贵和他的牛生活了很多年,而在电影中,结局比较完美,福贵、家珍都活着,过着安静的生活,有的人觉得电影没有表现出小说的那种惨烈,其实在我看来,张艺谋的这部影片虽然改编自余华的小说,但他和余华所表达出来的思想还是有些不一样的。
在余华的笔下,福贵除了纨绔还有些无能,儿子被无良医生抽干血,自己明明拿钱去请医生,结果被带去充军,他看着自己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离去的时候才知道生命的珍贵。福贵的人生除了惨还有就是在大环境下的影响,一家人种地生活还算过得去,结果要开大灶,所有人一起工作,一起吃饭,结果因为家珍的身体不好,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
家珍的娘家也是一个有钱人家,福贵落魄后,她没有想着带着孩子回娘家,而是和福贵一起为了生活努力,尽管家珍的父亲把她带回去后,家珍仍然回到福贵身边,知道自己身体不行了,还尽力下地干活,全是为了生活,在余华的笔下,这些都让我感觉很压抑,对生活的期望也是每天艰苦的活着。
而在张艺谋的镜头下,在余华的悲哀上加了很多为了生活艰苦活着的因素,把有些黑暗面白色化了,比如福贵儿子的死,影片中是因为春生撞死的,并且后来家珍的话虽然没有原谅春生,但也没有在恨他。
葛优在饰演福贵的时候把福贵的纨绔的少爷劲饰演的非常好,比较让我惊艳的就是巩俐饰演的家珍,她在劝说福贵没用的时候,福贵说她,巩俐的眼神里有要叫他回去的决心,还有对福贵的失望,直到福贵出来,家珍告诉他不再和她过了,眼睛里全是失望,并且在家珍走后,还隐隐约约的听见了哭声,除了对福贵的失望还有不舍。从家珍又回来就可以看出,她真的不舍,只是想和福贵好好过日子。
结语
余华的活着和张艺谋的影片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在讲述福贵一生的同时,还有大环境下人们的束手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