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荣获戛纳金棕榈奖的三位女导演

交流沟通请添加

小编微信:meiyiliuxuezixun

第76届戛纳电影节不久前完美落幕并对外公布了获奖名单,英国名导乔纳森·格雷泽的《利益区域》摘得评审团大奖,越南裔法国导演陈英雄凭借《多丹·布法内的欲望》荣获最佳导演奖,前金棕榈奖得主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影片《怪物》拿到最佳剧本奖,本片由日本人气编剧坂元裕二担任编剧。日本男演员役所广司和土耳其女演员米尔维·迪兹达尔分别凭借《完美的日子》和《枯草》拿下本届戛纳影帝和影后桂冠,茹斯汀·特里叶导演的电影《坠楼死亡的剖析》最终不负众望,获得金棕榈奖。

今年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影片一共有21部,其中入围女性导演7人,创下最高的纪录。法国女导演茹斯汀·特里叶的《坠楼死亡的剖析》在影节一经放映,收获普遍口碑好评,在各个场刊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被称为本届戛纳影节的意外惊喜之作,最终摘得金棕榈。值得一提的是,茹斯汀·特里叶是戛纳历史上第三位获得金棕榈奖的女性导演。此前的两位获奖女性分别是1993年,由简·坎皮恩执导的《钢琴课》。2021年,朱利亚·迪库诺执导的《钛》获得金棕榈奖。

第三位荣获金棕榈奖的女导茹斯汀·特里叶

茹斯汀·特里叶出生于1978年,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毕业。她的早期电影探讨了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2007年的《SUR PLACE》在学生示威期间拍摄,2008年的《SOLFÉRINO》则是在总统选举期间拍摄。2009年,她在巴西圣保罗的一个贫民窟拍摄了《DES OMBRES DANS LA MAISON》。

她的第一部虚构中篇电影《VILAINE FILLE, MAUVAIS GARÇON》在法国和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多个奖项(包括2012年柏林电影节欧洲电影奖、昂热导演首作电影节大奖、贝尔福电影节大奖,以及2013年凯撒奖最佳短片提名)。

她的首部剧情长片《LA BATAILLE DE SOLFÉRINO(恐慌时代)》在2013年戛纳电影节的ACID单元中展映,并获得2014年凯撒奖最佳首部电影提名。她的第二部剧情长片《VICTORIA(维多莉亚没有秘密)》于2016年戛纳电影节作为影评人周开幕片,由维吉妮·埃菲拉主演,获得五项凯撒奖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女主角。2019年,她的第三部剧情长片《西比勒(SYBIL)》,入围7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坠楼死亡的剖析》是茹斯汀·特里叶第二次角逐金棕榈,此部影片围绕一桩离奇坠楼死亡事件而展开的庭审交锋,讲述的是一对知识分子夫妇,住在远离尘嚣的偏僻山里一栋大木屋里,他们有一个因儿时事故而视力有缺陷的11岁儿子,有一天,丈夫被发现坠楼死亡。而唯一在家的妻子,在调查中逐渐受到谋杀怀疑,所有的怀疑可能都被打开,最初的确定性被逐一摧毁,逐渐逼近真实。整个影片就像一个长长的审讯,在一连串的场景,母亲、儿子,心理医生在法庭被询问,充满悬疑的情节设计,妻子受到谋杀质疑和双性恋出轨等道德谴责,剖析了知识分子夫妇间复杂纠结的真实关系。

导演特里叶用丰富的视听语言抽丝剥茧,影片时长近三小时,但非常抓人,整个故事扎实、丰富、流畅。外媒《综艺》称赞了该片剧作的复杂性,称其以罕见的丰富层次描绘了21世纪感情的演变轨迹。

特里叶是一个坚定的女权主义者,喜欢在电影中加入电、爆炸、有力量的女性等。影片女主演德国女演员桑德拉-胡勒(Sandra Hüller)在片中的表演也广受好评,她完美体现了特里叶为她量身定做的一个令人不安的角色,一位受到怀疑的丈夫死去的小说作家,成为法庭上的被告,不仅被迫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而且还要为她极其自由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辩护。

史上第二位金棕榈女导演朱利亚·迪库诺

朱莉娅·迪库尔诺出生于1983年,是法国电影导演与编剧,她的电影作品主要以利用身体恐怖开创类型片风格闻名。2016年,朱莉娅·迪库尔诺完成首部剧情长片《肉狱》,该影片讲述了一名进入兽医学院就读的素食主义少女,后来演变成无法抑制食肉的欲望,本片在第69届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周单元中首映,并获得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

2021年,她以第二部长片《钛》于第74届戛纳电影节正式竞赛单元中获得最高荣誉金棕榈奖,成为第二位获得该奖的女性导演。这是一部与众不同的电影,生猛且前卫,大量裸露和暴力画面冲击着观众的眼球。影片模糊了男和女的性别,模糊了人和机器的边界,挑战男权社会制度,并且带有浓厚的西方政治正确的色彩。

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本质上遵照典型的叛逆少女离开出走找寻自我的叙事模板,但导演朱利亚·迪库诺用爆棚的想象力对此进行包装,将性别与权利、家庭与亲情、身体与禁忌、性与暴力、自我怀疑和自我认知等议题有机地嵌入叙事织体,并用标新立异的影像视觉元素冲击观众的感官。

故事的女主角阿莱克西娅因为童年的一场车祸大脑被植入钛片,身体发生后人类变异。这导致她的身体与情感都能与汽车发生亲密关系:从事汽车模特,并在与汽车的离奇“性爱”后怀孕。阿莱克西娅对人类世界有着无缘由的仇恨,每当与人发生关系都会拔出铁针刺入对方的头颅,并放火烧掉父母的住宅。为了逃避通缉,她改头换面,不惜以伤害身体的方式假扮成失踪的男孩,被男孩的父亲也即消防队长认领。两人间的相处从疏离到理解,渐渐萌生出混杂着爱与恋的亲情。最后,在养父的帮助下,阿莱克西娅生下了一个钛合金婴孩。

通过这部电影可以发现,女性导演更喜欢从熟悉的身体和家庭出发构建叙事,与男性导演擅长“宏大叙事”相反,女性导演更加喜欢诠释“微小叙事”,以小见大,通过对身体和家庭的刻画呈现女性的生存困境,表现传统在现代化冲击下的进与守。更进一步,女性导演的电影在男性感知越发殆尽的情况下,提供了新的理解世界和感知世界的方式。

首位金棕榈大奖获得者简·坎皮恩

简·坎皮恩,1954年4月30日出生于新西兰惠灵顿,新西兰导演、编剧、制片人,毕业于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人类学、悉尼大学艺术学院绘画专业。29岁时,她的首部短片即获戛纳短片奖,被评为最年轻的女导演。1993 年,坎皮恩凭借作品《钢琴课》成为第一位摘得金棕榈的女性导演。

19世纪中叶,在遥远空旷的新西兰海岸,美国少妇爱达带着九岁的女儿弗洛拉和一架大钢琴嫁给了美国殖民者斯图尔特。由于路途十分艰难,丈夫决定舍弃钢琴,将它留在沙滩上。爱达内心痛苦万分。她从小就丧失了说话的能力,而唯一能让她排遣寂寞的就是钢琴那优美动人的音乐。斯图尔特只是个一心想要发财的商人。他根本不理会妻子的要求。爱达只能求助于邻居乔治·贝因。贝因表示想听爱达的演奏。于是爱达在海边发狂地弹琴,渲泄着她内心的寂寞和痛苦。贝因从这震憾人心的音乐中了解了爱达的心。贝因用一块土地与斯图尔特换走了钢琴,并费尽千辛万苦将它运回家中。

为了弹琴,爱达每天去给贝因上钢琴课。而贝因为了亲近爱达,提出用爱抚亲近可以换回钢琴。在音乐与爱抚中,贝因比斯图尔特更深地理解和爱着哑女爱达,他们两人的情感也逐渐滋长起来。专横的斯图尔特发现这一切后将爱达与孩子都囚禁在屋中。然而这并不能阻止爱达向贝因表达爱意。狂怒之下,斯图尔特用斧头砍下了爱达的一根手指。这终于导致了一场斗争。两个男人间达成了协议,贝因带着爱达和孩子以及钢琴离开这里。在船上,爱达在强烈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决定抛弃这象征了她沉重的痛苦记忆的钢琴。她把它掀倒了海里。贝因与爱达组成了幸福的家庭。

《钢琴课》是戛纳电影节历史上第一部由女性导演执导的、获得金棕榈的影片。坎皮恩还荣获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导演奖。作为一位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力图用影像表达独特感受的女导演,坎皮恩善于从别样的角度呈现事物对人内在感受的影响。

在《钢琴课》中,当艾达的船到达新西兰海岸,第一个镜头是从水中拍摄的船头,第二个镜头便是一些伸向空中的手臂,是以仰角拍摄的。接下来艾达爬上由手臂组成的丛林,并被这些手臂架起,然后观众才看到怒涛汹涌的海岸。镜头横向扫过海滩,先是身穿十九世纪服装的艾达失魂落魄、脸色苍白地兀立在沙滩上怅望大海;然后是女儿弗洛拉跪在地上呕吐;水手们则围成一圈撒尿。

这组镜头呈现的景象虽然对当代观众来说非常陌生,但是带入感很强。观众好像和艾达一样突然就被抛到荒凉的海滩,被迫和陌生人为伍,也不知此后会遇到怎样更不堪的境况。当然在这样的环境中,观众也就会更容易理解女主人公对钢琴的依赖。那是她在这个原荒状态中唯一的安慰。观众很快便会认同于艾达的处境,尽管并不是所有观众都能真正理解一个特立独行的女性。这也是坎皮恩尽量用温和的方式呈现艾达的原因。

不论是《甜姐妹》,《钢琴课》,还是《天使与我同桌》,我们能够看到坎皮恩通过一系列女性角色被深入而清晰的层次勾勒出来,她们穿越丛林沙漠和城市,打破那些约定俗成的银幕形象,和人物关系中的传统观念,以主体身份出现在镜头前,再通过“交叉的眼神”、“充满意义的沉默”、“闪烁的文字”将观众引向女性命运的觉醒线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