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口本上的大唐网民,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户籍制度?

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流量艺人”许合子是这样高调出场的:一位女歌者身着霓裳,立在上头,绝世独立。刚才那直震云霄的曼妙歌声,即出自她之口。周围无数民众齐声高喊:“许合子!许合子!”这是那歌者的名字,喝彩久久不息。

当下明星,拥有万众齐呼、千万流量和身份地位。但是,被众人拥趸的大唐艺人们是否也是如此吗?

事实上,那时的艺人们身份并不高贵、地位相当卑微,他们因为工作属于贱业,在户籍上无法被编入户,所以,在大唐的户籍体系中登记为贱民。

这在当下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那么,大唐的户籍制度有什么特点?大唐网民在户籍上如何被分类呢?大唐网民如何登记户籍?在严格的大唐户籍制度下人们是如何参与社会活动的呢?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许合子(电视剧中改名为许鹤子)

至唐一朝,古代终于形成较为完善的户籍制度

据甲骨文记载,早在商代出现了“人登”或“登众”,这是已知的最早的人口登记制度;到了春秋战国,官府认识到户籍管理有助于资源占有和抢夺,他们将辖下的人口户籍与土地绑定到一起(①,管子曰: 欲理其国者必先知其人,欲知其人者必知其地。语见杜佑《通典·食货》)。自此,古人开启了户籍与土地紧密结合的户籍制度。经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户籍制度一再完善。唐代初期,封建社会诞生第一套较为完善的户籍制度。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大唐户籍制度的完善程度。

严:大唐户籍登记严格是唐代户籍管理制度一大特色。大唐官吏通过经“貌阅”确定申报户口的真实性,一旦定貌后不得更改,官吏如怀疑在相貌上欺骗官府的,一经查实必须进行严处。这是其一。其二,人员外出,必须经过严格申报,通过严格和繁琐的出行控制,获取通行证。关于这一点后面将详细介绍。其三,依托血缘关系且延续至今户赋制度。一个直系血缘近亲群体为一户,家长是责任人。据《唐律疏议·户婚》规定:“诸脱户者,家长徒三年,无课役者减二等,女户又减三等”。从这方面看,对家长惩罚不可谓不严。

频:大唐初期的人口登记非常频繁,据《唐代社会诸问题》(文津出版社,国外罄著)分析认为,唐代建国到大历四年152年期间,共计发生55次籍账编造,即平均三年一次。《唐会要·籍账》也有记载印证这个说法,“诸户籍三年一造,其正月上旬,县司责手实、记账”;类似的还有,武德六年(623年)三月令:“每岁一造帐,三年一造籍”。在没有现代化手段、没有快速交通的封建社会,实施一次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普查”类似的造籍行动,难度之大可想可知。但是大唐仍坚持3年一次的频率,可见对户籍挂管理相当重视。

变:前文提到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户籍与土地绑定的户籍制度,这一政策执行到大唐中期,因大批的劳动力从农业中脱离出来,与土地绑定的户籍制度就有点不合时宜了,官府对此进行改革,适当放宽户籍绑定的政策,即使出于维护统治的目的,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人口流动,为后续的商品经济发展,手工经济的繁荣提供了便利,求变即便是被动的,也是与时俱进的。

开元四年《高宁郡户籍卷》局部图,可以看出大唐户籍的具体内容

编户,非编户区分制度,构建了不平等的阶级身份标签

自隋起,户籍制度除了标明籍贯、人口等,还增加“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平等阶级身份标签。其中,编户是良民,也叫自由民;非编户是非良民,实则非自由民,对非编户大唐官府有一个更狠的称呼——贱民。

唐代的贱民分为两类,一是给官府服役的官贱民(工户、乐户、杂户);二是依附于门阀世族的私属贱民(部曲、奴婢)。贱民是没有资格编户的,没有资格拥有自己的财产,他们只能依附于主家。其中,按唐律规定,“官私奴婢,律比畜产”,奴婢是主人私人财产,可以像货物畜产一样交易,可以被明码标价,转让赠送和自由买卖。

编户和非编户是大唐网民群众之间不可僭越的身份象征,编户不能娶奴婢为妻妾,违反此律要被判刑,男性良民一般要做两年苦役,为妻妾奴婢继续为奴婢。

户籍分类情况

此外,大唐对贱户的限制非常多,以“乐户”为例:非编户“乐工”不能与平民通婚、男性不能读书走入仕途、艺术必须世代相传、不能轻易改行脱籍等。

那么,问题来了,一入贱籍深似海,难道一辈子都必须是贱民吗?答:理论上是这样的,要想改变身份,真的很难,升级的路上门槛太多,升级打怪要多久,其过程非常复杂说起来也没有现实意义,我们要知道,从贱民再想出来得数十年,想要恢复良民户籍,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并且,这得是祖上烧了高香,遇见好的家主或好的机会。

大唐户籍制度保证了等级划分,是维护统治者和门阀士族利益的重要手段。随着五代十国动乱和门阀士族的瓦解,以及商品经济的萌芽,到了大宋一朝,老百姓不再有良贱之分,人类进入了城市户口(“坊廓户”)和农村户口( “乡村户”)的时代,至今仍然保留,时代一直在不断变革中,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定也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华丽变身。

大唐网民如何申报户口

大唐网民如何申报户口?

从史料来看,如何申报户口,这对于大唐网民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考验。

首先,户籍得自己申报。唐代沿袭了秦汉以来老百姓自己申报(自占)户口的办法,即手实制度。申报内容包括户口、年纪、田地、与户主关系等,里正(户籍管理官员)定期安排所辖范围的户口情况,州县据此编制户籍上报尚书省户部。

其次,官府安排人员核实相貌,简称“貌阅”(也有称之为“团貌”、“貌审”)。在敦煌出土的唐代籍帐残卷中,曾有如“右足跛,耳下小瘤,面有黑子”之类的文字。专家认定这是大唐的“貌阅”原来大唐网民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除了登记年龄,与户主关系,必须被“貌阅”留下的相貌特征。据已出土资料可见当时户籍的档案通常记录的体貌特征有肤色﹑身高﹑面部有何特点、其他特征等内容。“貌阅”制度的产生,是防止作伪,也是作为民户脱籍逃亡后的追捕线索(类似身份证)。

第三,登记年龄。大唐人不登记具体出生年月,而是在户籍档案上注明“黄小中丁老”这些字眼。1-3岁,登记为黄,这较容易理解,“黄口小儿”即为年幼的意思;4-15岁,登记为小,男孩小男,女孩为小女;16-20岁,登记为中,男性为中男,女性为中女;21岁-59岁,登记为丁,男性为丁男,女性为丁女;60岁以上,登记为老。成丁即意味着要承担赋役。

外出需填写材料

官府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当时想要外出怎么办?

户籍制度中有按人口流动来区分的办法,又分为土户和客户。当然,客户不是现在的客户,而是离开居住地的人口。

大唐官府的这种区分方法直接反映大唐官府对人口流动的态度——严格禁止人口流动,大家呆在特定区域老实呆着,毕竟,到处流窜的流民是严重不安稳社会因素。

但是,喜欢外出旅游,走亲戚,外出办事的的大唐网民想要外出怎么办?

答:申请通行证。

想要外出的人员必须要登记、申请。申请材料包括:姓名、年龄、相貌特征、去哪里、干嘛去、带什么东西、同行还有谁?谁给你做担保。申请材料写完后,交给里正,经县盖章签字后,继续上报,经州官府盖章签字后,才可以发放通行证。

我可以临时变更行程吗?

答:不行!不仅如此,你申请的出行行程也要与申报形成严格一致,不然,哼哼,监狱窝窝头等你N日游。当然,如果你是达官贵人特权阶层,这事完全没有那么麻烦,凭借鱼符等身份证明或出差证明不仅可以免费住宿吃喝,还可以周游大好河山不受限制。

结语

户籍制度与老百姓息息相关,是官府意志的体现,更是社会发展的反映,自商起的户籍制度虽有历史局限性,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简单聊了下大唐的户籍制度、户籍的编户和非编户有哪些区分和限制、大唐网民如何申报户口以及官府如何限制外出,从概况上了解下在千年前的大唐如何利用户籍管理人们,从古观照当今社会,与时俱进,满满幸福感,也许这是阅读历史的好处吧,了解历史,警醒内心,幸福当下。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一定要费心关注点赞哈,我们一起聊聊历史。

-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