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促进止血,加速凝血,同时保持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 出血时血小板发挥作用,形成血栓,堵塞伤口,释放许多与凝血相关的因素。
血液中的血小板通常每立方毫米血液含有10万到30万个。 血小板减少意味着凝血功能发生异常,如果数值低到一定程度,就会有自发出血的倾向。
在血常规检查中,经常有患者看到血小板数值低于正常值,就担心是不是得了血小板减少症?严不严重?能不能治好?对于上述几点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下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1:急性感染
通常是身体形成的抗体攻击自己的血小板造成的。 部分急性感染是本病的根本原因,短时间输血过多或发生不正常出血或凝血可导致血小板减少。
2:血小板生成减少或无效死亡
有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 获得性血小板生成减少,是药物、恶性肿瘤、感染、电离辐射等某些因素损伤造血干细胞,影响骨髓增殖所致。
3:血小板破坏过多
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常见的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药物血小板减少。 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破坏过多包括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除了常见的病理原因外,也有患者因生理因素导致血小板暂时减少,这种情况不需要药物治疗。 因此,血小板偏低并不代表血小板减少,应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判断是否需要治疗。
总之,轻度血小板减少需进行相关调整并定期复查,中度血小板减少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如果血小板数值大幅减少,也有可能警告身体出现了其他疾病,必须采取措施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关注我了解更多血液病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