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土改等新鲜内容,《大决战》本可以很出彩,却一手好牌没打好

#大决战#

有了电影《大决战》三部曲珠玉在前,高希希版的《大决战》总免不了要与之对比,整体来说并不出彩。

作为观众我们或许应该对高希希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毕竟敢接下这部献礼剧拍摄任务的导演屈指可数,哪怕是康洪雷、张黎可能也会再三考虑!

总之,电影《大决战》三部曲的“薄弱”内容完全值得剧版重点刻画,极易出彩。

01

事实上,高希希团队也做了类似的尝试。

从前几集来看,电视剧版《大决战》重点刻画了解放战争的前因后果,强调了两党处在不同阶级立场下出台的各种对内对外政策,旨在潜移默化地让观众了解到解放战争的本质属性。

比如,土改政策、国统区的反饥饿运动、整编国军俘虏等剧情先后出现在电视剧版《大决战》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更能真实反映解放战争的全貌。

尤其是剧情里出现了关于“富人、穷人到底是谁养活谁”的阶级立场辩解,这样的讨论是让一支军队能够从思想上武装自己的必经之路,《大决战》能把这一问题体现出来难能可贵!

剧版《大决战》中加入的这些内容本来应该是填补空白、有别于电影版的亮点,结果因为台词、表演和故事的“流于俗”,这些内容非但没有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相反像一笔笔流水账。

02

第一,土地改革中,王翠云靠一番“激昂慷慨”的演讲就能让顽固、愚昧的农民思想一夜转变,不明不白毫无说服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质疑?

事实上,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虽然从本质上处在对立面上,但这种关系却能稳定维持了近千年。

马克思说:“为了有可能压迫一个阶级,就必须要保证这个阶级至少能够维持它的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

所以,地主阶级为了持续剥削农民阶级,就会保证农民及其后代保证最低限度的生存条件,这种“关系”在封建制度的保障下显得很牢固。

具体来说,没有武装暴力斗争,乡绅自治的传统格局很难被打破。

但是,《大决战》并没有对“暴力斗争”进行必要的诠释,仅表现出了思想工作;

第二,国统区反饥饿运动情节的设计太过敷衍。

可能是为了收视率,导演高希希特意邀请了两位高人气演员在这个桥段里饰演主要角色。

但是两位的表演实在拉垮:女大学生带队喊口号有气无力,男大学生表面义正言辞却一副要与无产阶级划清界限的嘴脸。

03

第三,诉苦运动的台词有人为拔高的痕迹,但又强行往“俗”里接近,结果就是两头不靠,让人看了尴尬。

决战之前的诉苦运动是改造投降、逃跑国军战士的重要手段,在历史上的作用不可小视。

而我党派了许多干部对他们进行思想改造,大家互相诉苦,最后这些国军战士们义愤填膺,誓死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可惜,电视剧《大决战》没有认真研究这场戏,尤其是对有历史原型的角色“房天静”的刻画不出彩,心态转变生硬,演员表演脸谱化。

04

总的来说,剧版《大决战》手握“好牌”却没打好!

按照文艺作品的创作规律,电视剧和电影版《大决战》之间的对比意义不大。

文/宋胖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