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叹息:吴宇森野心史诗之作《太平轮》的崩盘

今年,吴宇森70岁。

这个华人电影中的传奇导演,一直想拍史诗片。

《赤壁》之后,吴宇森又攒了一众华语巨星及一流制作班底,打造一部他心中的史诗巨作:《太平轮》。

这套电影,再次分为上下两集上映,可惜,到最后败得一塌糊涂。

按事后诸葛亮的说法,从一开始,这个片子似乎就在不恰当的商业运作中,存在着隐患。

本片当时的宣传,打的都是一段中国版“泰坦尼克号”的史诗巨作这类的预期引导。

但是,上集出来后,和观众从宣传中得到的预期出入太大。

究其原因就是:观众当时是想到电影院看这部关于沉船事件的史诗作品,但第一集两个小时下来,一众角色只是到了片尾才上船,而船却没有开。

第一集,吴宇森很努力地讲了三对恋人的故事。

除了黄晓明那条线以外,其它两条线根本就没讲清楚啊。

更甚一步,故事和观众的预期偏差太大了,从而让观众觉得剧情蛮拖的。

您想啊,冲着太平轮这个名字去的,想看灾难片,结果却看了一部剧情战争片,这心理落差能不大吗。

上集片名的大标题为《太平轮》,但片中那艘巨轮并没有启动,用作文的话来说,离题了。

吴宇森是个有情怀的人,《太平轮》上映的时候,已经67岁,他也是华人电影里面,顶尖的导演。

我觉得,吴导并不会拿着那么大的资金,然后拍一部电影出来圈钱。

这样,如果认同这个前提成立,我们再来看剧情。

吴宇森的意图很明显,他想把《太平轮》拍成那个特定年代和环境下的一个浮世绘。

换句话说,太平轮事件,只是他心中史诗片的故事载体,史诗片的野心搭在这个载体上来完成,而不是单纯拍一部灾难片。

毕竟,本片原来的片名是:《1949》。

如果我们换到一个特定年代的浮世绘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的话,那么小丑觉得剧情上,其实铺排得还不错。

片中有三条故事主线,分别代表不同阶层:

上流社会的线为黄晓明和宋慧乔扮演的军官和银行世家千金;

中产阶级线为金城武和长泽雅美扮演的台湾医师和日本女子;

这条故事线我觉得还蛮好看的:1.角色设定讨人喜欢;2.帅哥美女;3.台湾部分回忆女友的一段拍的挺美的。不过这段不排除讲闽南语的原因,使我觉得比较亲切,其它地区的观众也许没这种感觉。

底层阶级的线为佟大为和章子怡扮演的小士官和护士兼妓女的线。

从第一集来看,黄晓明那条线其实交代得很清楚了,也是上集戏份最多的内容。

相比之下,另外两条线在上集中的戏份算是平均分配,都只讲了一半。

如果另外两条线再下集能再丰满些,那么它很可能是一部不错的史诗电影。

这三条线,吴宇森也很努力地让它们有所交集,在我看来,上集已经把这三条线串在一起了。

其实,如果仔细看会发现,基本上每一个段落吴宇森都会带入其他角色,只不过他们还没相遇。

我当时想着,如果在下集,这些人在太平轮相遇了,也许我会有这种感觉:其实很多人都曾经在你身边出现过,只不过你没有在意,只是没想到我们竟然是在这种情况下相遇。

在制作方面,其实第一集也做得很精良。

一些人物与景物的画面搭配都挺漂亮,其中还有一个从弄堂到大城市且季节转换的长镜头,看得出吴宇森还是很用心的。

当然,瑕疵是显而易见的,首当其冲就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坑爹3D;

其次就是吴宇森拍爱情肯定没有他拍兄弟情那么好,抱着这个期望值,我反而觉得吴宇森在爱情部分进步了;

第三就是黄晓明了,除了朗诵式的台词外,黄晓明演什么都像黄晓明(可是中国合伙人他发挥的还不错啊。。。),这部也不例外。

P.S.:不大理解配乐师傅,那首宋慧乔要帮黄晓明写的曲子,第一句明显就是粉刷匠。。。。。。

就《太平轮》上集来说,如果把它当成一部灾难史诗片,上集铺的太长,有点冒险在挑战中国观众的观影习惯。

说实话,如果这样三条线要在上集完全铺的丰满,把战争戏拿掉来铺还是有可能的,但是这样一来,可能还会被骂的更惨,毕竟宣传的旗号是一部灾难片啊,怎么能让观众进去全部看谈情说爱呢。

因此,在上集的表现失利后,吴宇森能寄望的,就是下集能够翻盘了。

但没想到,下集上映后,更惨。

可能因为第一集,黄晓明被骂的太厉害,所以下集的《太平轮:彼岸》,基本没有黄晓明的戏。

但,看了下集,我觉得已经不再是吴宇森初心想要拍的电影了。

我觉得下集的《太平轮:彼岸》,吴宇森完全被打乱了阵脚。

而且,当时和《太平轮》同期上映的,是那部以马震为噱头,最后成片却被震到什么都没有的《杨贵妃》。

后者排片量是前者的3倍。。。

心疼吴宇森,再怎么样,下集的《太平轮:彼岸》绝对比贵妃靠谱得多。

当时,《太平轮:彼岸》出来后,一堆影评人说这集比第一集好太多,然后说了一些情怀之类的东西。

但对我而言,我反而觉得没有第一集好,甚至觉得和第一集比起来,这集故事什么都没说。

当年,吴宇森也有一部《喋血街头》,票房不好,可最后成了经典。

但《太平轮》系列却无法成为《喋血街头》。

因为,《喋血街头》是吴宇森想拍的,而《太平轮》系列到了下集,已经不再是吴宇森的初心了,它被干扰得太厉害了。

摄影等技术依然保持了顶级水平。

但是故事实在让我看不下去。

《太平轮:彼岸》总片长2个小时左右,拆下这2个小时是怎么分的:

到约70分钟的时候,一众角色这才又上了船;

而这70分钟里面,有50分钟左右是回顾上一集,然后加了些上一集没有的但内容属于上一集的段落;

接着70分钟里面的后20分钟,用来过渡告诉大家这些人上船的原因和如何上的船。

接着后面剩下的部分,在船上的戏份我没看时间,算了下大概就是30来分钟吧。可是,那是在船上的时间,扣除文戏这些,实际上沉船相关场面加起来我估计也就最多20分钟吧,也许还不到。

所以,这么下来,两集《太平轮》四个多小时,讲沉船的时间占了不到八分之一。

场面时间短,故事能讲好也行。

但有了50分钟的前事回顾,《太平轮:彼岸》已经脱离了一部系列电影第二集的属性了。

而被前情回顾压缩后的片长,使得吴宇森只能匆匆交代其它新的故事内容,而且还要出现灾难场面。

可以说,下集基本等于崩盘了:人物故事草草结束,那场船难,我看来真的是很简洁。

等于什么都没说的原因。

后来,我明白了这第二集的意义。

但成品,再次让我感觉吴宇森被市场所绑架:

已看过了上集的观众,让他们下集再花大把时间重新看一遍有什么意义?

但我也无法判断,没有看过上集的观众直接看下集是否能看懂,只是,上集口碑不好,没看过的观众,又能有多少去电影院贡献票房?

只有金城武,给扳回了一城,这个角色塑造得确实比较丰满。

大哥被枪毙了,母亲一句你要娶了嫂子,不能让我们家的孩子(大哥的孩子)去跟别人家姓,这事就这么决定了,让他不得不在家里贴上喜字;

弟弟年纪还小,要当兵,他代替弟弟去军队服役,离开家,离开自己喜欢的女人;

弟弟为了所谓理想离开家,他去上海要把弟弟带回来,结果弟弟没带回来,他却上了太平轮;

自己喜欢的女人在战后离开基隆回到日本,从此两人再也无法见面。

他对弟弟说:

我也有理想,你以为我就想这样吗?可是,我哪有得选择。

除此之外,这片子戏外的故事比戏里的多。

所以,做为吴宇森的影迷,崩盘成这样,我觉得很可惜。

当时看完第二集,走出电影院,我一直用这部电影戏外的故事和吴宇森情怀去告诉自己,这下集并不是吴宇森想要的样子,期待他自己剪一版出来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