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王莉 实习生 陈泓
12月9日,粤产年代传奇大剧《珠江人家》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举办。该剧总编剧高满堂、编剧柳桦等主创,出品方代表,以及来自文艺评论界的众多专家学者齐聚,围绕该剧在剧本创作、主题表达等方面的新实践、新经验展开讨论,探讨“粤派电视剧”的发展前景与策略。
《珠江人家》已于日前火爆收官。播出期间,该剧热度、收视、口碑均节节攀升,央视一套单集最高收视份额达到6.62%,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1.1亿。该剧从粤菜、粤剧、粤中药等岭南文化中传递出的家国情怀也打动了不少观众。主创们在研讨会中表示,此次创作让他们感受到岭南精神的魅力。
高满堂:首先想到的是岭南的“味道”
“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创作。”回忆起创作过程,高满堂说。创作伊始,出品方给予了高满堂充分的信任,“写什么都行,但其实这句话是千斤重的”。
该写什么?高满堂的脑海中首先想到的是味道:“我特别愿意看中央电视台的美食节目,一看就饿,尤其下午4点来钟正好播《老广的味道》。”于是,高满堂决定带着编剧团队从吃开始,“吃遍广州,沿着它的味道往下走”。
剧中另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岭南元素——粤剧和粤中药,编剧团队都体验了解过。在高满堂看来,剧作家成功的基础在于“你所写的行业,在影视界里谁也说不过你”。“深入生活不是一句空话,我所有写过的行业,比如钢铁、纺织、农耕,我写哪个行业谁也说不过我,我占了先手。”高满堂说,“我们还得遵循一个原则——沉下去,一路采风走下来收获很大。粤语我是听不懂的,到现在一句都不会说,但是它给我们带来的文化气息是非常强烈的。”
柳桦:面对面的交流中感受岭南精神
作为一名非广东籍的编剧,写岭南戏对柳桦来说有压力,但也更有动力:“第一,有高满堂老师手把手教我;第二,我觉得职业编剧是不受职业和地域限制的,对不熟悉的领域、不熟悉的地域,去了解它,本身就是编剧应该具备的素质;第三,我认为编剧跟所写领域有一定的距离其实是个好事,因为它可以保持很珍贵的敏感和敏锐。一张白纸才更容易画最美的图画,才更容易从观众的角度发现有趣的东西。”
为了了解岭南文化,柳桦的第一个工作就是看书。“出品方和高满堂老师给我准备大量的资料,高老师还在书上做了批注,我自己也在持续不断地搜集资料。都说万丈高楼平地起,通过阅读资料,我不断地为要建的‘高楼’寻找‘砖石’,一块块地分门别类准备好,从一无所知到懂得越来越多,这座‘高楼’就有了模样。”
随着对时代质感和岭南质感的捕捉,柳桦也捕捉到了一些更深化、更细节的东西:“比如我了解到民国时期所有岭南饭店的后厨是不穿鞋的,穿的是木屐。这个资料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于是我们就把它写到剧本里,剧里的岭南酒家的后厨是一片木屐的声音。不写这些‘高楼’也能建起来,但是我写了,就提高了‘高楼’的品质。”
“我们采风不仅仅是要去看表象,更要看出它的精神气质来。”通过采风,柳桦对岭南人及粤菜、粤剧、粤中药三个行业有了自己的思考。“高老师认为,好的作品一定要从肥沃的土壤里生出思想来。所以在剧本里,我对这三个行业也有一些追问,比如粤剧到底是恪守传统还是求新求变?粤菜是追求极致的味道还是保持味道的平衡?这些问题我并没有给答案,但它们就是岭南精神。我们对岭南精神的理解,是在采风过程中跟岭南人面对面交流时直接感受到的东西,这也是我写本剧的一个体会。”
出品方:内容生产始终是最重要的
“《珠江人家》在央视一套播出期间收视非常好,单集最高收视份额达6.62%,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当中是非常高的数字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召集人夏晓辉说,“这个剧在主题创作剧里的表现堪称一枝独秀,能有这么好的收视表现,能被观众这么认可,我觉得非常难能可贵。”
分析剧集的成功之处,夏晓辉表示,《珠江人家》彰显了深厚而璀璨的岭南历史文化底蕴与地域特色,将岭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粤菜、粤剧、粤中药融为一体,是一次岭南文化的饕餮盛宴。与此同时,剧中,传奇历史叙事风格与历史背景紧密结合,人物命运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展现了中华儿女的火热青春。此外,该剧制作精良,剧中的运镜、场景、服化道、细节充分彰显了时代质感与岭南韵味。
“当下,各媒体平台蓬勃发展,但内容生产始终是最重要的。”广东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蔡伏青表示,《珠江人家》坚持“内容为王”的创作导向,将岭南英雄儿女气概折射到以陈家三兄妹为代表的典型人物身上,塑造出了个性鲜明和具有粤文化特质的人物群像,同时开创性地将粤菜、粤剧、粤中药三条线融为一体,很好地体现了广东文化的实景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