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儿童片,再也拍不出

我们在谈论儿童片的时候,并不仅仅是谈论创作问题,更是谈论成长的问题。儿童片不仅仅是一种电影类型,更多的是反应一个时代的儿童的面貌,这种反应之下,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某一个时代成长起来的儿童的未来。就这一点来说,很多儿童片并不合格,我们的儿童片不需要追求脱离了时代的主题的那些东西,而是需要俯下身来真正的站在儿童的周围观察记录,我们的孩子究竟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以及他们将迎来怎样的未来,这才是重要的。

《祖国的花朵》就是这样一部儿童片,这部上映在1955年的电影距今已经比很多老人的年纪都要大了,然而正是这样的一部老片,却蕴含着我们当代的儿童电影中所不具备的天真烂漫,同时也蕴含着一般儿童片不具有的主题思想,即使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早期的作品,但因为其丰富的内涵加持之下,本片并不过时。

这部儿童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同学之间互敬友爱的故事。即将迎来六年级生活的一群小学生中有着许许多多性格迥异的孩子,有着孤傲的杨永丽,她学习成绩优秀,但是却不跟自己的班上的其他孩子合群,有着调皮捣蛋的江林,他学习不好,调皮捣蛋少不了,还有着班干部梁惠明,她一心想要将班上的风气营造的蒸蒸日上,且为了班集体的荣誉伤透了脑筋。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一起发生了一些故事,好在故事的结局总是那么让人心动惊喜。

本片的故事其实是没有太多需要讲述的内容的,但是本片的设定或者是对于后来的儿童片的影响可以说是久远的。在今年不幸离世的词作者梁羽的一首《让我们荡起双桨》正是本片的插曲,可见本片对于艺术而言的考古地位。但《祖国的花朵》从来不仅仅只是一部有着考古地位的儿童电影,它更多地还具备当代儿童电影所不具备的一般优秀品种。

为什么是一般品质呢?原因就在于本片中所凸显的品质,只要是认真发现就会看到。那为什么说还是优秀品质呢?因为本片中的主题并不被我们现在的很多所谓的创作者所重视。《祖国的花朵》讲述了孩子们的品质,什么品质?集体荣誉感,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等等。本片中的老师并不承担主要的作用,老师的存在的意义在于指导孩子们理解他们所不能理解的事情。她更多的是一种引导作用,而不起决定性作用。

比如说老师在总结孩子们给志愿军叔叔写信的时候,她替孩子们说出来了这些信的评定标准。为什么要写信,就是需要孩子们学习志愿军叔叔的精神,而且能将自己的日常生活与这种精神结合在一起是最好的。这是写信的目的,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朝着一个方向前进的辅助指引。当然,现代的很多创作者对于这种形式的学习嗤之以鼻,但是你让他拿出来更好的解决办法,他却支支吾吾。

就好像我们很多人对于学校的标语评价不高一样,我们总是刻板偏见的认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等这些话很虚假,但是学校你想要说什么话?不写这些难道要写“损人利己,自私自利”不成。我们的很多自以为是的创作者从来不在自己的技艺上下功夫,反倒是对于别人坚定的信仰嗤之以鼻,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创作态度,在这样的创作态度之下,自然不会迎来好的作品。

当然,这有点说多了,本片中的老师不过是为学生的很多行为兜底,且引导学生们自己发掘生活中的真善美等等。而片中通过几个小矛盾的确立以及疏解,最终达到了皆大欢喜的结局。杨永丽跟江林两个小朋友光荣成为了少先队员,而原本不是很团结的班集体最终充满了凝聚力,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儿童片的真谛吗?

一味的用假恶丑来代替真善美,且将假恶丑奉为镍皋不容置疑,这究竟是谁出了问题。我们所想要表达的从来不仅仅是一个方面,任何形式的艺术总是有着千差万别的,只奉行一个标准,并将自己的标准划定为唯一的标准,这纯属是偏执。

文无第一,当我们将这种舶来品当作是人生的真谛的时候,我们是否考虑过这样会不会水土不服。当我们将自己原本的好东西弃之如敝履的时候,我们究竟收获了什么?舍去了什么?现在可能没有人能知道,但过个十几年,几十年,恶果就会一一显现。曾经的我们一无所有,但我们希望慢慢,如今的我们物质生活天翻地覆,然而希望却距离我们越来越远,这是为何?时间会给出答案。

……

你好,再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