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渔歌音乐剧《渔家》将非遗搬上舞台,编剧赖房千:音乐剧形式是对非遗的动态传承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龚卫锋

4月4日、6日晚,大型渔歌音乐剧《渔家》在惠州文化艺术中心开启首轮公演,反响热烈。该剧是全国首部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东渔歌为基础的音乐剧,时长近110分钟,取材于惠东渔村的疍家故事,以女主角秋雁与男主角向岸的爱情为纽带,描绘渔民的命运流转。

《渔家》的主创阵容可谓集结了广东音乐圈的中坚力量。其中,知名词作家、编剧、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赖房千担任该剧编剧。近日,他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分享了《渔家》的创作感悟,并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动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动态传承”

自宋朝起,由福建沿海传入惠东的浅海渔歌,在当地广为流传。最近60余年,惠东渔歌的保护与传承,经历了一些重要节点:1956年,惠州市港口新村渔民苏墨水、苏带心演唱的原版渔歌《娶新娘调》《阿乡调》《妹子调》等,被选送到北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调演,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中央歌舞剧院在20世纪60年代创作《南海长城》,音乐取自惠东渔歌;2008年,惠东渔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惠东渔歌传承基地建立;2012年,惠东渔歌业余学校成立;2017年,为保护、传播惠东渔歌,平海渔歌艺术团成立;2019年,惠东渔歌登上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文艺晚会;2020年,“惠东渔歌进校园”项目启动,惠东平山中学招收首批惠东渔歌特长生。

赖房千表示,《渔家》的公演,无疑是惠东渔歌传播史上的新节点:“惠东渔歌是岭南渔歌的重要一席,音乐剧形式是对非遗的动态传承。我们希望用新鲜的方式,让一代代人能听到渔歌、接受渔歌。如果只靠非遗传承人传承,它可能会慢慢消失。”

2018年,广东省(汕尾)渔歌邀请赛举行,惠东渔歌作品《疍家组歌》采用5种原生态渔歌曲调联唱,当时给在现场的赖房千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决定深入研究惠东渔歌:“疍民整日面向大海,以船为家,如何苦中作乐?就是唱歌。我感受到了他们对着大海、蓝天、白云亮嗓子的辽阔感,这激发了我的创作冲动。”之后,惠州准备结合惠东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文化项目。这与赖房千对惠东渔歌的执念不谋而合:“我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渔家》的初稿,聚焦三代渔民的故事。”

《渔家》以女主角秋雁与男主角向岸的传奇爱情为纽带,将亲情、家国情巧妙联结,展示了一户渔家在岁月变迁中的心路历程,呈现了惠州渔民的文化发展、历史变迁。赖房千说:“《渔家》看似是一部爱情剧,但实际上是现实主义剧,它反映了疍民从海洋走向陆地,从传统捕捞业到现代渔业的变迁,其中有过去与现在、海洋与陆地文化的冲撞,意义颇丰。”

主创集结广东音乐圈中坚力量

在赖房千眼中,集结了广东音乐圈中坚力量的《渔家》是一部资金投入不算大的“大制作”。编剧赖房千是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曾受邀创作大型交响组歌《梦回三江源》《奔腾吧玉树》,担任广东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交响组歌《大江潮》、广东省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大型交响组歌《热血东江》总撰稿等。负责作曲的是梁军、王少辉:梁军不仅是广东省文联主席团成员、中国音协理事、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合唱协会副会长,也是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少辉则是惠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导演陈才是中国戏曲学院中国喜剧美学研究所戏剧创作中心主任、“陈才导演(北京)戏剧工作坊”创始人、广东省文化馆研究馆员……赖房千感慨道:“我们都在各自协会任职,可谓责无旁贷、不计回报地积极投身创作工作。”

《渔家》的主演阵容也是广东音乐圈的“实力派”:南方歌舞团青年男高音歌唱家、一级演员李白饰演向岸;广州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声乐演员、二级演员权琳丽饰演秋雁。赖房千表示:“男女主角都是资深歌手,演过音乐剧,有一定的舞台经验。同时,他们的声音条件,也适合剧本的人物性格。”

值得一提的是,负责《渔家》舞美设计的是广东歌舞剧院舞美设计师马骏,他在舞台上创新运用了曲屏技术,营造海浪效果。赖房千说:“通常,反映渔民生活的作品会在舞台上搭建一艘实体木船,但我们选择了一种更现代的探索——用可升降装置制造具备流动感的海上风浪景观。”

赖房千表示,整个团队在首演后,还会继续优化《渔家》,让它成为一部能留得下来的、能走出广东面向全国的作品:“《渔家》让我们意识到,中国音乐剧的民族艺术化表达,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性表达可以做,而且能做好。我们准备一步步推进,让它走上国家重要的舞台,传递广东文化。”

传统渔歌和音乐剧的结合更有现代感

近年来,赖房千和许多广东音乐人一直面临许多棘手问题,比如:如何让中国音乐剧具备中国式的呈现方式?如何让更多年轻人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

赖房千表示,《渔家》在音乐层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传统民歌略显沉闷。为了让舞台更有现代气息,我们主创沟通后决定,将整部剧的音乐、舞蹈节奏相对调快,唱腔更加通俗、时尚,用年轻人更易接受的方式表达。”

与此同时,传统也不能丢,惠东渔歌在剧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赖房千说:“秋雁是疍家渔民的代表,也是渔民文化的符号。老年秋雁在每幕戏换场间出场,清唱惠东渔歌的经典唱段,展现这种艺术形态最美的侧面……这种表达也很新鲜,可谓独树一帜。”

《渔家》的首轮演出不仅吸引了惠州当地市民观看,也吸引了广州、深圳、东莞等周边市区的观众。赖房千表示,该剧门票均为赠送:“目前反响非常好,凡是了解到《渔家》信息的市民,都想来看,可谓一票难求。”他也表示,《渔家》未来会有商演考虑,而且“可能会与本土旅游文化建设结合,专门设置展演场地驻场表演”。

赖房千表示,《渔家》是近年来广东音乐剧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音乐剧是从西方引进而来的,虽然与中国戏曲属于两种文化,但本质上都属于戏剧。我们要用一些媒介打通文化壁垒,实现文化的跨时空融合。比如,利用音乐剧的外壳,加入中国非遗的文化元素;在剧里的流行音乐之外,加入中国传统的唱腔;在乐器的选择上,融合中西方乐器等等。”他相信,融合是顺应时代之举,“一定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接受本土化的、属于中国的音乐剧”。

此外,推动广东音乐剧创新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需要年轻人参与。据悉,除了男女主A角外,《渔家》其他演员都是来自惠州歌舞剧院的青年演员。主创团队也不乏年轻面孔参与。赖房千表示:“他们知道同龄人真正喜欢看什么。我们正与年轻人共同推动着非遗的动态传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