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诞生到取得基础成就,聊聊电影史早期的那些伟大的导演

通过“半截小丑”这个账号,我开启了多个影史系列,从最早的群戏、长镜头、蒙太奇系列,到后来的导演、演员和电影公司系列。相比于群戏、长镜头这些涉及电影视听语言的系列,导演、演员等系列更多涉及的是资料上的搜寻,因此完成一期所需要的时间更少。在这种情况下,导演系列尽管作为一个相对较晚开启的系列,但已经不知不觉地来到了第10期。而在第10期之际,我想通过这篇文章,对导演系列的第1期到第10期做一个阶段性总结。

在导演系列的前10期里,我们聊了以下10位导演:卢米埃尔兄弟、乔治·梅里爱、埃德温·鲍特、大卫·格里菲斯、吉加·维尔托夫、谢尔盖·爱森斯坦、F.W. 茂瑙、弗里茨·朗、让·雷诺阿和恩斯特·刘别谦。这10位导演的时间跨度从电影最早诞生的1895年到电影开始取得基础成就的20世纪30-40年代。可谓说在这四五十年里面,这10位导演对电影史的发展功不可没,他们在技术创新上的贡献要远远在于他们自己的作品,而这一结论放在早期的几位导演身上显得更为适用。

卢米埃尔兄弟的《工厂大门》和《火车进站》没有电影故事最基本的起承转合,甚至从今天的角度看,这些作品顶多算是某部电影中的一个不起眼的片段。然而它们的意义是非凡的,因为它们象征着电影在1895年的诞生。按照当年媒体的记载,观众在观看《火车进站》时,有火车真的要从屏幕中飞出来的错觉,十分惊悚。这更加体现了卢米埃尔兄弟早期的这一系列电影给人们带来的思想冲击。

在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之后,电影很快成为了流行。然而,电影拍摄手法还是显得单调,只是把摄影机固定,然后拍摄上个几十秒。从上帝视角看,这在后来还可以是小津安二郎的固定镜头技巧和国外新浪潮时期的长镜头技术。只不过,如果是只有一个片段使用这个技巧也倒还好,而在全片上使用这两个技巧那就显得过为单调了。因此,一些导演开始尝试一些新的技巧。

先是乔治·梅里爱在1896年发明了停机再拍技巧。通过这个技巧的辅助,乔治·梅里爱成为了电影的魔术师。在他的《胡迪尼剧院的消失女子》一片中,他通过停机再拍的技巧,实现了女子一眨眼消失的效果。在他之后,埃德温·鲍特继续推动了剪辑技术的发展。他通过将镜头按一定程序剪辑,制作出了一部长达6分钟的短片《一个国外消防队员的生活》。

卢米埃尔兄弟、乔治·梅里爱和埃德温·鲍特都是技术创新贡献多于电影作品贡献的典型例子。尽管他们的一些代表作品被影迷所知,但这也仅仅是因为它们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贡献。单从观影角度来讲,这些影片是难以奉献较高的观影享受的。与这三位导演相比,大卫·格里菲斯就在这两者之间取得了不错的平衡。

从技术创新上讲,大卫·格里菲斯的贡献有以“最后一分钟营救”为代表的交叉蒙太奇和讲述多个不同时空故事的平行蒙太奇。从电影作品上讲,大卫·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和《一个国家的诞生》在今天依旧是值得观看的电影。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这两部代表作的画质较差。尽管如此,高成本的投入加上格里菲斯的巧思妙想,还是让这两部电影在影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

以大卫·格里菲斯为代表,电影开始从短片走向长片,而技术的变革越发迅速。在辽阔的苏联国土上,一批先进的电影人在做着电影革新。先是库里肖夫的实验,再是吉加·维尔托夫的《持摄影机的人》,最后是谢尔盖·爱森斯坦的理性蒙太奇。在这几个电影人中,谢尔盖·爱森斯坦无疑是最知名的一个,他的《战舰波将金号》实在太出色了!无论是配乐、构思和主题,还是那段经典的蒙太奇片段——敖德萨阶梯,都让人不得不爱《战舰波将金号》和他的导演。

以上提到的几位导演,分别来自三个国家,即国外(卢米埃尔兄弟、乔治·梅里爱)、国外(埃德温·鲍特、大卫·格里菲斯)和前苏联(吉加·维尔托夫、谢尔盖·爱森斯坦)。在这三个国家的优秀影人的努力下,电影初步成型。而在欧洲的另一个大国——国外,也受着这股新兴潮流的影响,孕育了两位伟大的导演,分别是F.W. 茂瑙和弗里茨·朗。

相比于前面几位导演在技术层面的贡献,F.W. 茂瑙和弗里茨·朗的贡献更多是在作品层面,两人都是以呈现夸张世界为核心的国外表现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F.W. 茂瑙创作出了《诺斯费拉图》、《日出》以及《最卑贱的人》等作品,而弗里茨·朗创作出了《大都会》、《M就是凶手》等伟大的电影。

在前10期的末尾,我们将眼光放回了对电影早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国外和国外。国外的代表人物是让·雷诺阿,其在《游戏规则》中的情节设计和场面调度让人印象深刻。而国外的代表人物则是恩斯特·刘别谦,他通过他知名的“刘别谦笔触”,用最具特色的幽默风格讽刺了残酷的现实。

在每个系列的每10期做一个总结有利于我自己做一个反思,对接下来的系列创作提供正向反馈,也有利于观看这篇文章的朋友对前10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增加对系列的喜爱度。希望在接下来的导演系列里,我们能够看到更多伟大优秀的导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