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刘钧 - 每一场戏,我都会当作重场戏去准备

而在他看来,接演范仲淹却称得上演艺生涯中前所未有的挑战,原因恰恰在于观众们对范仲淹实在太熟悉了。所有人都知道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吟唱过“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佳句。

因此相对于外在形象,刘钧更追求的是充分展现出范仲淹的气韵和风骨,让荧幕前的观众感觉“对味儿”,人物自然就立住了。

片段式戏份展现完整人物形象

但接到这个角色的时候,入行二十多年、表演经验相当丰富的刘钧曾倍感压力,直到刚开拍的时候,他心里也还是会有一些不确定性。

“印象比较深的一场戏是我在家里写劄子,深夜的时候晏殊来看我,带了些吃的,还带来了第二天范仲淹就要被贬的消息。因为那是刚开拍的时候,大家都是在摸索各自人物的状态,不知道对于角色的呈现会不会被认可。”

对他来说,当时的感受就像“把自己准备的东西拿出来交作业”,虽然已经尽力而为,多少还是带着几分忐忑。好在拍了几场之后,他演的就比较顺畅了,跟对手演员之间越来越有默契,导演对他呈现出来的人物状态也很满意。随着焦虑感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在表演上终于得其门而入的兴奋感。

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找到感觉,跟刘钧充足的前期准备是分不开的,除了认真了解范仲淹的生平、诗词,编写人物小传,他也一直在由内而外地寻找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哪些关键因素的影响最终造就了他的价值观和性格。

理清范仲淹的成长脉络之后,才能为他做出的每一次重大抉择找到合情合理的内因。特别是刘钧在《清平乐》中的戏份是跳跃式的,在他看来虽然范仲淹每次出场“有变化和阶段性,但性格和抱负其实还是一脉相承的”。

“他身上很多特质都是通过这样片段式的戏份展现出来的,每一场戏都不一样,综合起来形成了范仲淹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

因此对刘钧来说,“每一场戏都是当作重场戏去准备的”,哪怕有些场次镜头数比较少,台词量也不是很大,但他觉得演得都挺过瘾。

台词为表,气韵风骨为里

塑造出外在人物形象的同时,对于刘钧来说,更大的难点在于充分演绎范仲淹身上独有的气韵和风骨。

这样一个终生站在官场奉行的所谓“中庸之道”对立面的角色,并不是生活式的人物。在刘钧看来他是一个典范、楷模,让大家仰视的丰碑,大家能够理解他,但是不会学习,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范仲淹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抉择实在太过理想化。

但正因为如此,才格外体现出范仲淹人品的珍贵之处,也只有这样的人,能说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宣言。要让一个历来高居云端的精神领袖落到实地,对于演员的表演功力可以说是极大的考验。

对他来说,台词量大确实是一个挑战,但只要把内容真正吃透,搞清楚语言的动作性和目的,根据自己的对手找到应该使用的语气,难题自然迎刃而解。

“关键是表演的时候还要把台词变成自己的话,不能让人觉得在背书,所以断句也很重要。”表演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刘钧都不会轻易放过:“在台词的处理上我还要考虑到范仲淹的语言方式,他这样一个人说话一定不会有丝毫犹豫,每一个字都会咬得很清晰,非常坚决、肯定。”

从未降低的创作热情

在越来越专业化的创作环境中,演员的创作热情自然水涨船高,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他反而会认为戏越来越难演,原因就是成长导致了不满足,进而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谈到目前最想实现的愿望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事业,是希望影视行业能够尽快好起来,同行都能尽快复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