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香识女人》:人生的意义犹如黑暗中的那一曲探戈

但是,如果要说电影Solo中的经典,一定避不开今天要说的这部电影:《闻香识女人》

《闻香识女人》属于好莱坞典型的“人物”电影。查理是一个家境普通的名校中学生,他因为见证着一件恶作剧但又不想出卖朋友,于是面临着一道艰难的选择题——要么坦白出卖朋友进哈佛,要么被学校勒退。他在感恩节假期接受了一份“有趣”的临时工作:看护一位退伍军官。史法兰是一个曾经是巴顿将军的副官,因为意外失明而退伍,人生从顶点的辉煌滑落谷底。在彻底失去光感后,史法兰打算结束失去了意义的生活,于是在查理的陪伴下,尽情享受着人生最后一趟出行。然而,两人的人生命运也悄悄发生了转变。

究竟是一出戏造就了演员,还是演员支撑起一出戏,这一直都是很有争议的问题。我个人倾向于两者应该是互相成就。一部好的台本给了演员发挥的空间,一个演员的极限操作让整部戏的呈现提升了若干个层次。史兰法这个角色本身就是为阿尔·帕西诺所量身定制的,就好像改后的西装一样严丝合缝。我几乎想不出有另外一个演员,能够在年龄,演技,气质上完全替代阿尔·帕西诺演绎这个角色。他需要语言粗俗,流里流气,但是在举手投足之间又有一种军人的坚毅、优雅,在气质之中还要蕴含一种内在的温柔。他需要爆发起来像一个疯子,而低沉时又像一个孩子。罗伯特·德尼罗太过于痞气,缺少一点正直,而迈克尔·道格拉斯又太过于严肃,像一个老牌绅士,缺少那种骨子里的粗鄙。总之就是过犹不及,一个演员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有的时候也要看“历史进程”。

然而我们看到在《闻香识女人》中,阿尔·帕西诺相对很少戴墨镜,关键场景全部”裸演”,各种小细节、小表情的表达异常丰富,奉上了一场教科书级的表演,却又极难被模仿和替代。

提到《闻香识女人》的著名场景,一般人想到的大概就是三个:在酒店大厅众目睽睽中和妙龄女郎跳探戈,在纽约的街上开法拉利飙车,在学校的辩论台上为了查理高声疾呼。但是这三个场景之中最有名,也是最出彩的无疑是那一曲探戈。

整首曲子由小提琴引领,象征着女性舞者的高贵和内敛,同时起调的慵懒而犹豫,也代表着对男性舞者的欲拒还迎。高潮部分钢琴的强力回应将整个舞曲带向激进的狂野之中,也象征着男女双方的默契和激情。整首舞曲在轻与重,缓与急,幽婉与激越之中切换,像极了爱情和人生的矛盾和起伏不平。而从高潮处的突然结尾,也象征着人生的戛然而止,留给听众与观众们一种怅然若失的回味。

这段探戈,阿尔帕西诺跳得自然、优雅、写意,于其说是双人共舞,不如说是一曲独舞。与之相比,州长在《真实的谎言》里的那段探戈,就好像是夫妻吵架一样(这里没有贬低施瓦辛格的意思)。

《闻香识女人》翻拍自1974年的一部意大利电影《女人香》。美国人在改编中,加入了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思辨。电影还刻意的淡化了史法兰上校身上的不良特质,只是在到访他哥哥家的过程中从侧面来表现,这样的手法反而让观众会更为同情和怜悯这位失明的退伍军人,哪怕他言语粗鄙下流,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在的情感和柔软。同时,原作中无孔不入的悲伤也被美国版的二元世界观所消解,一切的问题变成了简单的二元对立,生或死,真与假,背叛还是正直,仿佛在做选择题。而生命的意义也变成了一个活下去的理由:“你会跳探戈还会开法拉利。”

在我看来,生命的意义犹如黑暗中的那一曲探戈。当音乐响起,当手扶上美人的腰间,当鼻尖充满着诱人的芬芳,慢慢踱开你的脚步,想象自己的风采和旁人艳羡的目光,从一开始的拘谨而小心翼翼,到后来的奔放而舒展,欢快时嘴里含着“哟哈”。人生的意义和魅力尽在于此,哪怕曲终人散,无人喝彩。在结束的那一个时刻,你或许会若有所失,但是也会安静地回到黑暗之中,等待着新的一首探戈为你而奏响,以及可能会有抑或不会有的掌声。

这样看来,人生的意义,对与错的选择又有那么重要么?在无数的岔道口,你总清楚该走哪一条路,毫无例外,你就是知道。可是你却总也不走,因为太特么难了。

就是这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