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四个春天》很不错,影片本身非常的平淡舒缓,透出的都是普通人自家的喜怒哀乐。即有导演大伯的病重与姐姐病逝的哀痛,也有在做家常菜与对歌时的笑语。每个人都是如此的普通平凡就像你我身边的朋友,每件事又是如此的温馨动人如同你我的身边家常。影片后半段给我的感觉就是,导演的摄影水平变高了。终于知道调节画面水平,整体质感终于有所提升。我感觉这部影片应该叫做《一个摄影师4年的进步》,到第三年的春天,导演的姐姐去世了。
用了超过半小时的篇幅,在讲姐姐从生病到去世的过程,这么长的篇幅真的不是为了搏泪点而存在,之后的故事也基本围绕着姐姐的去世来讲述,通篇的主旨就是姐姐去世,前一小时的画面是为了铺垫姐姐的去世吗,我不能以风光与野生动物纪录片甚至电视专题片的画面去要求他,但是作为一部有龙标的电影,至少是要有下限的,我觉得观众花钱去看一部105分钟的农村家庭记忆切片,还是让留着让导演自赏为佳。
通篇来看,我觉得陆庆屹“老师”的纪录片水平实在是有待提高,与其叫《四个春天》为纪录片我倒觉得其父用DV拍摄影的画面更能称之为纪录片,艺术无门槛,这句话本身是对的,可是从First电影节拿奖,到院线上映,这些都是门槛,我们不能因为导演是低层阶级,没有更高的制作水平,就对其作品的要求放低,更不能因为导演的题材是家庭题材,就一味地说:我们从中体会到了家庭的温暖所以给高分。
导演在某些地方还是可取的,这毕竟是一部走入自己家庭的影片,走在了前沿,上一部类似的我印象里还是焦波的作品。最后总结下我想要说的,电影的好坏是比较客观的,一个是画面,一个是导演想要给观众的思想,当然完全不给观众知道意图也算是一种。艺术作品并不是有一颗想要艺术的心就可以完成的,电影的缜密程度并不亚于搞科研,我们不能因为导演是在传媒圈中的弱势群体,就无条件地给予肯定,愚以为这是对其他电影人的不公,若是我们、导演都能够用更严苛的眼光去审视电影这门艺术,我相信四个春天绝对呈现给我们的不是这样的。理性思考,欢迎列位来此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