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柳琴戏《渔歌》排练进行时(一)

"文化宿迁"即刻关注我们

  • 8月16日,宿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与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共同出品的小剧场柳琴戏《渔歌》完成部分唱腔设计、并于宿迁剧院集中排练。张弘导演细心解读剧本深意、解答演员疑惑,指导表演情绪、台词把握。演员们不畏酷暑,全身心投入排练工作,体味人物、揣摩角色。该剧计划9月23日与观众见面。

  • 编 剧 之 言

    邵诗惠(宿迁市剧目工作室青年编剧):

    十年禁渔、洗脚上岸,是省委宣传部公布的年度重点文艺创作题材之一。江苏近3.9万渔民告别“水上漂”,全部“洗脚上岸”,这是一项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和数万渔家百姓生活冷暖的大工程,小剧场柳琴戏《渔歌》即取材于此。为创作这部作品,我们深入走访了洪泽湖渔民、融入渔民生活、感受渔村的风土人情。同时,阅读地方志、水文化、渔家文化等相关资料逾200万字,深入体味渔民在水岸之间的生命摇荡。《渔歌》展开了双重时空,一重现实、一重回忆,在十年之中,灵活切换,结构出一家四口——余父、余母、余哥、余妹,以及和余妹两小无猜的大刘,在常年的渔家生涯中具有戏剧性的命运起落与纠葛,诗意地展现了渔民生活及其梦想追求。从现实走进古老传说、又从传说回到当下、遥盼未来,畅想十年禁渔期满后的和谐生态——悠远的渔歌再度吟唱、自由的鱼群再度游来……

    专 家 点 评

    季国平(中国剧协原分党组书记、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

    柳琴戏《渔歌》戏虽小内涵却很丰富,无论是结构还是文字都很有特色。该剧艺术地再现了洪泽湖畔传统渔民的坎坷命运。剧中的余家,父子两代人重复着祖辈从事渔业,又难以逃脱藏身湖底的悲剧命运。余妹试图挣脱命运的安排,十年后还是重返了家园,她的根脉在渔乡,她的出路也在这里。贯穿全剧的余母,也正是渔民命运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该剧更是诗意地去展现了余家的渔民生活、展示了其中的“浪漫”和亮色。余父与余妹落水后的情节最具代表性。余父与余妹湖底的唱念,人之将死,却充满了诗意和希望——这正是传统渔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支撑着他们祖祖辈辈与湖为伴,打渔为生,苦中作乐,勤劳终生。余妹和大刘是新一代渔民的代表。在新的时代,他们不甘心于传统命运,他们仍坚守着渔家的理想。从他们的人生,从政府提供帮扶、渔民上岸、退捕转产,发展养殖渔业,换一种新的活法,让我们看到了新渔民跳出宿命,迎接新生活的希望。

    刘旭东(江苏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一级编剧):

    小剧场柳琴戏《渔歌》取材于洪泽湖禁渔的生活故事,精心勾织了余家两代渔人的命运。其构思之精巧,唱词之优美,情节之饱满,人物之生动,主题之鲜明,都让我留下深刻印象。《渔歌》是一部典型的小剧场戏,人物只有5人,生旦净末,各司其职,无一闲余。结构紧凑,场景集中。其双重时空,一重现实,一重回忆,十年之间,切换灵活。情节曲折而叙事明晰,对观众有较强的亲和力。总体上看,《渔歌》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品格。柳琴戏以“拉魂腔”抒情见长。《渔歌》充分发挥了这一艺术特点。其中的唱词,用语清新,意境浪漫,合辙押韵,朗朗上口,仅看文学台本,已具有强烈的音乐性,一旦进入舞台,一定会有一种美不胜收的感觉。

    排 练 花 絮

  • 演 员 表

    余 妹:王 琴(国家一级演员)

    余 父:李先锋(国家一级演员)

    余 母:曹金霞(国家一级演员)

    余 哥:刘运来(优秀青年演员)

    大 刘:陈北京(优秀青年演员)

    黄昱程(优秀青年演员)

    供稿:陆 雨

    审稿:徐梦威

    审核:刘宝石

    1、本公众号的采编或原创内容,欢迎转载并请注明出处。

    2、本公众号所转载的文/图/音视频等,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及原版权所有者,仅作分享。

    3、本公众号所转载内容若原作者及原版权所有者不愿意在此刊登,请及时通知我们予以删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