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大湾区哥哥”广州开大排档,3菜1汤1600元,能卖出去吗?

作为去年的出圈综艺《披荆斩棘的哥哥》可谓口碑、话题双赢。这档节目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大湾区的五位哥哥了,趁着热度,五位哥哥带着新综艺《大湾仔的夜》来了!这部综艺拍摄于广州东山觉园,节目中五位哥哥化身大排档老板,共同描绘大排档最具烟火气的模样。信心满满的哥哥们,还没等到开业,五位哥哥就在街口拉拢客人了。

不过第一次当老板的他们,第一期定价三菜一汤共1600元,不仅让食客望而却步,哥哥们自己品尝到菜品时也感到心虚。

其实广东大排档的普遍价格并不高,人们去大排档吃更多是城市落幕后,朋友相聚,吹水饮酒的的自由与惬意。五位哥哥商量后,决定降价到188元每人,并附带歌曲表演。

第一天试营业并没有他们想的那么容易,缺少经验的哥哥们手忙脚乱,“不好喝”、“不咸”、“等的时间太长”都成了问题,看来做好大排档确实是门学问。

看来就算是明星,想大排档也得从市井街头真正的大排档学习才行!看看广东当地的大排档是什么样子吧。

大排档又称大牌档,四五十年代的香港,卖吃食的摊贩用大张纸做牌照挂在档口,传入广东时,根据发音,广东人理解为一排人坐着吃饭,大排档也就因此得名。华灯初上,街道人群熙攘,看到在街边一字排开的彩色塑料凳,这就表明进入了大排档区。

大排档的菜品大多为家常菜,主要讲究食材的新鲜,新鲜的食材加之各摊点那一点点不同的烹饪方法,就能形成千百种家常味。如果你想要体验地道的广东大排档的味道,那下面这6种菜品可一定要试试。

1、 打边炉

在明朝,每当冬至就要打边炉。" 环鼎而食,谓之边炉。"在装着炭火的小火炉上放置清汤砂锅。因为广东人追求原汁原味,新鲜的鱼肉、鸡肉和各类蔬菜直接放入锅中,烫熟或简单蘸些酱油即可。

有些人打边炉简单理解为火锅,不过不似川渝火锅锅底的麻辣,因当地气候炎热潮湿,饭前一碗清汤水能祛湿解暑。汤底大多用冬瓜薏仁,茯苓淮山的靓汤,春夏可以清热解暑,秋冬能滋补驱寒。打边炉彰显着老广东的情怀,来到广东大排档必然少不了这一口。

2、 炒田螺

田螺最初是由顺德传入广州,壳薄肉厚,钙含量高。起初,广州人为了去除田螺的腥味,以辣椒、蒜头、豆豉等为佐料,直到泮塘的李细苏发现在炒制田螺过程中放入了一把紫苏,不仅田螺的泥腥味被去除,紫苏特有的香气让也田螺多了一道风味。吃炒田螺要先汁后肉,汁水香辣过瘾、螺肉脆嫩弹牙,再配上一口啤酒,和朋友侃天侃地,真是快活!

3、 炒牛河

广东的大排档讲究“镬气”,也称锅气,指用猛火烹饪菜品,突出食材的本味和口感。炒牛河正是“有镬气”的代表作,炒牛河虽需要的食材简单,但一份有镬气的牛河,能把食材多余水分炒出去的同时又不焦糊,粉光滑湿润,着色均匀,不油不腻。去广州,不妨点这道菜试试师傅的功力!

4、 猪杂粥

“坐定定,正正经经食粥”这句广东长辈挂在嘴边的教诲不难看出,广州人离不开粥。不食夜粥,何以游广州江湖,夜晚的大排档每桌必点的就是猪杂粥了。猪杂粥对食材十分讲究,猪杂又成猪下水,选用现杀猪的新鲜内脏,熬粥选用粘性高的大米,开花后绵软口感佳。深夜的广东,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猪杂粥,暖心又暖胃。

5、 肠粉

肠粉源于唐朝泷州,当时名为“龙龛糍”,乾隆年间,皇帝游江南时对这道美食赞不绝口,因其状如猪肠,改名为肠粉,现是广东的著名小吃。广东肠粉分为咸、甜两种口味,用粘米粉再添加澄面、粟粉和生粉和成稀面汁,倒入抽屉流平蒸熟,裹进猪肉、牛肉、虾仁、猪肝或糖浸的蔬果和熟芝麻,配上生抽或沙茶酱,味道丰富,口感滑嫩。

6、啫啫煲

因为在砂锅中收汁时食物会发出滋滋声而得名啫啫煲,砂锅传热均匀,食物能充分吸收热气,激发食材本身的香气,且不易散热,保温能力强,端上餐桌时余温还在烹饪。将海鲜、鸡肉、牛肉或黄鳝直接放入砂锅中,等到表面起焦锁住了肉类水分,再放入配料爆香,肉质鲜美,口齿留香。

——老井说——

人来人往,沉浸于世间烟火,不论你是身家过亿的富豪,还是996的上班族,都会沉迷于广东大排档的家常味道与烟火气息。不必在乎环境的好坏、食材的贵贱,广东大排档让人们紧绷的生活得到喘息,安慰着这座城市的疲惫灵魂。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