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中的名场面滴血认亲真的可信吗?一篇文章为你解惑

在10多年前热播的宫斗剧《甄嬛传》中,最典型的故事大概是滴血认亲的大戏,这也是全剧的高潮。

从那以后,所有人物的结局基本上大局已定。 推翻皇后,这场大戏,不知不觉到了落下帷幕的时候了。

在这一经典插曲中,观众最为熟悉的道具是滴血认亲中,皇后放入水中的矾。

但是,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甄嬛在滴血之前特意用凤仙花和白矾新染了指甲。 有人说甄嬛的目的是,如果要靠皇帝的鲜血凝成亲家的话,她会偷偷把雪白的指甲沾在清水里,以此来融会皇帝的血。

无论如何,在水中加入矾花,融血,可能是后宫中人人皆知的秘密。 特别是甄嬛和皇后。 皇后想用矾土压制敌人,甄嬛也偷偷染了指甲,用矾土做了两手准备。

那么,在剧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矾花,真的有融合非血缘关系人血液的魔法效果吗?

真相你可能想不到。

首先滴血亲吻。

在我国,滴血识别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代,当时使用的方法是滴骨法。 这种滴血接吻的方法说起来很让人生气。

根据《洗冤集录》,该方法是将活人的血滴到死者的骨头上,观察血液是否渗透到骨头中。 如果渗透了,那就是事实; 如果不渗透,就是非亲生的。

这样的滴骨法,信不信由你暂且不论,显然最大的弊端是当事人双方只有生死一搏才能好。

明代出现了合血滴血、滴血认人的场景。 在影视剧中常见的桥段,将当事人双方的血同时滴入盛有水的器皿中,观察血滴是否一体化。 相融则实; 如果不融合,就会不结果实。 这就是合血法。

现在,我们依次来看看这两种滴血识别方法是否可靠,是否有科学依据。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滴骨法。

人死后,埋在地下的土里,很久以后,都会变成白色的骨头。 这块白骨被无数泥水包裹浸泡,骨头表面自然腐蚀。 此时,无论滴下谁的血液,生者的血都会顺着被腐蚀的白骨的缝隙,慢慢渗透。 但是,如果这块白骨埋在地下时间不长,白骨的表面还没有腐蚀,那么不管是谁的血液滴下来都无法渗透。

由此可以判断,用滴骨法判定是否是亲生的,是完全不可信的。 血能否滴落,取决于死者变成白骨的时间长短。

看看合血法吧。

有人把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子的血和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的血分成两组,分别滴到装水的容器里,得到了多么相同的结果。

无论是父子血缘的两人的血,还是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的血,同时滴在清水里时,两滴血不会停留、接近、融合电影里的血块,而是在各自的水面上,慢慢地渗出,呈现出各种不规则的形状随着时间的推移,红色区域不断扩大,最后,两滴血在水中完全溶解,整个清洁的水染成淡红色。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

这是因为血液的主要成分是血浆和血细胞,血浆中含有大量的水分,血细胞内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成分。 滴落到清水中的血滴,由于红细胞大量吸水,水的渗透压非常低,细胞膜破裂,血容易溶解在水中。

这样,用肉眼就能看到水中的血滴渗出或拉丝的现象。

由此可见,无论是否有血缘关系,即便将两人的血丢进干净的水中,血滴也会首先暂时静止,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水中逐渐渗出扩散,最终融合在一起。

但这合二为一,真相其实是血滴在清水里融化了。

那么,清水里加矾吗?

我们先来看看矾花的成分。

矾土原名矾土,又称矾土,是硫酸盐系矿物矾土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状物质,主要成分为硫酸钾和硫酸铝。 矾花酸,性寒,具有抗菌、止血、收敛等作用。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对矾土也就是明矾的最初印象可能就是它的净水效果。

生活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农村孩子,一定还记得明矾的净水效果。 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差,从河里、池子里选出来的各种饮用水,水质都很差,所以经常需要明矾来净水。 使用方法也很简单,拿着一大块矾土,在装满水的大水槽边缘,摩擦几下,然后一动不动地等几分钟,那水就会变亮。

矾水的净水原理是溶于水的矾水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该胶体具有吸附性,能有效吸附水中杂质,缓慢沉入水底,达到净水的目的。

由于矾土具有吸附杂质的特性,放入水中一看,发现原来浮在水面上的两滴血,直接省略了暂时的静止,逐渐经过拉丝、晕染的过程,在水面上迅速渗出。

这个快速光晕的过程,在我们的肉眼看来,就像两滴血融合了一样。

实际上,矾水水解生成的氢氧化铝胶体,吸附、凝结、沉淀了血液中的蛋白质和纤维蛋白等成分。 然后,清空了大量水分的血滴,自然就容易溶解在水中。

也就是说,血中的有效物质全部被矾类吸附沉淀,剩下的只是血色的水溶解在清水里。

不仅是矾花,温水也能加速血液的融合。

然后,人的血,甚至人与动物的血,同时滴在水里,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的时间,最终可以相互融合。

由于我国自古以来滴骨法、合血法就非常不科学,无论是朝廷官吏的案件,还是家族的滴血认识,都造成了许多不可挽回的人生悲剧。

伤哉!

作者:午梦堂主,本文较少阅读红楼原创作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