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乡村》总编剧:用“绣花”的功夫扶贫 用“绣花”的功夫创作

河北省组织创拍的扶贫攻坚题材电视剧《最美的乡村》正在电视一套热播,关注度持续走高,屡屡登顶收视榜,反响强烈。日前,河北省文联“双推”出镜栏目“紫藤树下”邀请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承德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最美的乡村》总编剧杨勇,河北省影视家协会驻会副主席、著名影视评论家、剧作家汪帆做客出镜间,分享《最美的乡村》台前幕后的故事,共话“小乡村上演减贫大事”。省文联副主席、省影视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影视导演、《最美的乡村》监制及总编剧郭靖宇也通过视频分享了《最美的乡村》的拍摄故事,他透露,继《最美的青春》《最美的乡村》之后,“最美”系列还会继续。

出镜活动现场

故事原型来源于基层 接地气备受好评

作为《最美的乡村》的总编剧之一,杨勇曾创作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农村题材主旋律电视剧,从《镇长》到《最美的青春》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美的乡村》同样接地气,情节紧凑、干净利落,深受观众喜爱。

“这部电视剧的主要人物原型来自基层,故事发生在农村,事件就是当前正在进行的脱贫攻坚战。”杨勇说,河北省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在推进京津冀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同步解决贫困问题,在燕赵大地打响了脱贫攻坚战。特别是在他的老家山清水秀的承德,热情、热血的承德人正在干着脱贫减贫的大事。脱贫故事可以说是千姿百态,有一千个贫困家庭也许就有一千个不一样的故事,一千个扶贫干部就有一千个各具特点的故事。这些故事来自基层,来自乡村,生动鲜活,带着紫塞田间的泥土、沾着热河大地上的露珠,都是丰富的创作的源泉。因此创作起来,故事就非常接地气。

杨勇透露,这部剧就是以河北承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优秀的乡镇干部、包村第一书记、返乡创业优秀青年人才和自强不息的河北网民、承德网民为创作原型,进行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是真材实料,带有真情实感。电视剧《最美的乡村》,充分展示了在脱贫减贫大事上的中国精神、中国方案。

海报

用“绣花”的功夫扶贫 用“绣花”的功夫创作

《最美的乡村》紧扣建设最美乡村这条主线,通过新颖的叙事方式,用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单元,将重心放在基层扶贫工作者和精准扶贫故事的讲述上,生动展现了广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与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同甘共苦、奋力拼搏,携手共创美好生活,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真实刻画了新时代奋斗者群像,体现了党和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信心。

杨勇对于农村脱贫的题材创作的热衷,跟他的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杨勇坦言,自己出生在农村,又学农业。过去老家是贫困村,小时候对贫困感触深刻,非常了解贫困农民的淳朴、难处和愿望。乡情依依,扯不断的乡愁,始终牵绊着他的心。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战略,在基层涌现出很多优秀的扶贫干部。在他的同班同学中,就有11位在乡镇一线工作,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上。“现在我的老家也脱贫了,乡亲们享受到甩掉贫困帽子的获得感。”杨勇说,在电视剧《最美的乡村》中,寄托了他和郭靖宇的浓浓乡情,他把自己和同学们的体会感悟和更多基层干部的酸甜苦辣也写出来了。

杨勇介绍,这部电视剧是从2017年5月,在拍摄《最美的青春》时,他与郭靖宇就开始谋划。2018年5月开始,他们按照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和省作协、承德市委市政府的安排,正式开始进入创作实施阶段。首先深入生活,采风采访,先后采访了有关贫困县的组织部、扶贫办、贫困乡镇村、帮扶企业“扶贫工厂”的有关同志,采访了扶贫办干部、乡镇基层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员、基层老党员、贫困户代表等很多人,还有已经脱了贫的人,掌握了鲜活的第一手材料,通过典型挖掘故事。在这些先进人物当中,有抛家舍业奋斗在扶贫一线的乡村干部、驻村干部,有脱贫后过上幸福生活的贫困户代表,更有为扶贫因公殉职的驻村干部家属。“在脱贫攻坚战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役中,很多事迹令人感动,成为剧本创作的生动鲜活素材,也成为我创作剧本的动力源泉。”杨勇说。

“党和国家政策精准扶贫要下足‘绣花’功夫,我们创作剧本同样也用了‘绣花’的功夫。”杨勇坦言,就像电视剧中展示的青山镇女性通过皇家满绣公司的帮扶,一双双灵巧的手绣出了脱贫致富路,在剧本创作中也反复推敲、打磨,坚持精益求精,在大量搜集素材的基础上,不舍昼夜地创作。“创作进入状态后,感觉一个个乡镇干部,驻村干部和我们的乡亲们,就站在我的身边,甚至好像在提醒我应该怎样写,他们的感人事迹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我们带着责任、带着使命、带着激情,创作了剧本,无论从情感上,还是状态上,是和主人公同频共振进行了创作。”

虽然这部剧是农村题材的主旋律正剧,但在表现形式上也有喜剧特点,创作中采取了“人设差异”带来幽默,引人入胜。不少观众在网上评论,“没想到一个主旋律电视剧还能拍得这么好看”,“节奏把握的太好了,看得津津有味。”

郭靖宇在拍戏片场讲戏

很多演员是承德人 “最美”系列还会继续

《最美的乡村》将醉人的景色与迷人的技艺完美融合,运用娴熟而充满激情的视听语言,既展示了中国扶贫故事,又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在《最美的乡村》这部戏中,有许多主要原型都是咱们家乡人,拍摄的所有的景儿都是家乡景。”郭靖宇表示,《最美的乡村》全部取景都在他的家乡承德,除了承德市区以外,重点拍了3个县,宽城县、平泉县、滦平县等3个县都有非常美的自然风光,比如宽城的潘家口水库,平泉的辽河源头和滦平的金山岭长城。“我相信,家乡朋友看到这部戏能看到很多自己熟悉的场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仅主演杨志刚和岳云娜是承德人,剧里还有很多优秀的演员都是承德籍,群众演员也都是承德人。郭靖宇笑言,“您仔细看,也许看着看着就看到了自己的亲戚朋友。”

另外,窗花、漏粉、打铁……这些或已停留在儿时记忆中的美好,在《最美的乡村》中得以重生,在传递文化的同时,更展示出中华民族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郭靖宇说,“面刻纸艺术,满绣艺术都是家乡艺术,漏粉条、打铁、木匠,都是家乡民间手艺活。这部剧能给观众带来浓浓乡愁和浓浓的童年回忆。”

郭靖宇和杨勇合作了《最美的青春》和《最美的乡村》,都收获了不错的口碑,赢得观众的喜爱。很多观众好奇,接下来“最美”系列是否还会继续,郭靖宇也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我们也会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为家乡讴歌,为家乡网民书写。”

海报

既有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也有浪漫主义表现形式

汪帆作为影视方面的专家,提前审读过开机前立项的剧本,又作为省广播电视局审片专家提前看完了全剧,他对于《最美的乡村》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部剧很好地阐释了生活和艺术的关系,艺术精品主要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高度的概括。” 汪帆说,就像杨勇所言,“有千千万万个贫困户,就有千千万万个脱贫故事。有千千万万个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团队,就有千千万万个扶贫干部的形象和他们的故事。”这部戏把这些都浓缩到三十集里,有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这种典型化的过程,才有了《最美的乡村》。

汪帆表示,这部剧设计了三个单元,这个结构不是为了结构而结构,是生活赋予它的结构,是艺术表达的结构。第一部分表现了精准扶贫,没有精准就不能扶出公平,不能扶出干劲,不能扶出农村的新生活,所以这是脱贫攻坚战的基础。第二部分是扶志,扶出智慧和志气,比如村里个别老百姓不干活,有了钱和时间就喝酒,驻村第一书记就是通过劝导的过程断其根、扶其志,让他真正找到尊严,这是第二部分表现的“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体现了精准扶贫的第二个特点。第三部分讲述已经富裕起来的贫困村怎么稳固发展,继续富裕下去,不偏离农村振兴发展的方向。剧里用一个两人打擂台的桥段来凸显了农村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展道路作用和实体经济的作用,对农业产业现代化的未来发展志存高远,描绘出了宏伟蓝图。

“通过三个单元展现了多元的层次,通过多维的角度,把整个中国扶贫的艰辛、前进、发展到未来的展望展现出来,不仅有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也有浪漫主义表现形式,这恰恰是文艺需要追求的一个方向。” 汪帆表示,看了《最美的乡村》,我们能感受到:迎来了新时代,才有了真脱贫,脱贫是奋斗出来的。

(燕都融媒体记者康瑞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