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早间,央视网发布文章,批评影视娱乐圈当中存在的“绝望的文盲”现象——影视演员无法理解自己的角色,无法讲清楚故事所处的时代背景,无法向观众阐释什么才是演员等等。这篇批评,引起了不少网友们讨论的兴趣。
不过,基于目前能够看到的这些内容来讲,大家的讨论兴趣依旧停留在表层上。大抵是,央视网的评论,到底批评了谁,尤其是具体例证到了哪一个明星身上。把被批评到的明星点名指姓地找出来,并且成为嘲笑的对象,似乎也就成了这次“绝望的文盲”的重头戏了。然而,如果我们把“绝望的文盲”的思考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我们自己,也不过是“绝望的文盲”罢了。
我们能不能沿着“绝望的文盲”这个话题,努力再往深处思考一丁点呢?离开娱乐的范畴,离开群嘲的领域,而是思考这个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这样,似乎也就离“文盲”远一点了。大家都离“文盲”远一点,咱们也就不会捧出没有文化的明星艺人来了。那么,我们不妨用“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三个思路,去思考一下“绝望的文盲”这个话题。
(资料图片)“绝望的文盲”是什么?
这是今年春节档形成的一个话题。早前,某部春节档热映的电影,因为营销内容上的常识错误,而被影迷们嘲笑为“绝望的文盲”。稍后,一些明星艺人们在接受采访的时候,答非所问,也被影迷们嘲笑为“绝望的文盲”。2月13日,央视网发布文章《绝望的“文盲”,能演好戏吗?》,“绝望的文盲”概念正式形成。
目前,“绝望的文盲”这个概念,狭义上的概念,指的是明星艺人无法理解自己的角色,无法理解自己角色所处的时代背景,无法对于自己要呈现的剧本进行更深刻地体悟,因此,在影迷、观众与之讨论影视剧作品的时候,他们表现出了一种近乎绝望的“气质”,没有办法和大家基于作品进行有效交流。
而广义上的“绝望的文盲”,则应该是以娱乐明星为基点,向更多的“文盲”行为和行为人的一种讽刺。比如,电影《满江红》营销上出现的大量的常识错误等等。我认为,网友们参与进来之后,只嘲笑明星们为“绝望的文盲”,意义不大。而向更广义的维度上思考,则很有必要。比如,有些时候,老编写文章,遇到搞不懂的事情,也感觉自己是“绝望的文盲”。广义概念上的“绝望的文盲”,可以促使大家,一起阅读,一起学习更深刻的文化知识。
娱乐圈为什么会出现“绝望的文盲”?
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影视演员明星群体当中,似乎有一种现象存在,那就是,早年的不少明星艺人都是有文化的,而到了当下,成名的那些青年们,好像越发没有文化了一样。我经常会拿相声圈举例子。比如说,刘宝瑞、马三立等老一辈的相声名家们,为什么有文化呢?因为当时的相声作品是有文化的,表演者要是不增强自己的文化水平,就表演不了这些有文化的相声。
反观咱们当下,很多三俗相声作品,哪还需要有文化呢,只要搭档有媳妇且让调侃就行。当下,这类三俗相声反倒是很火爆,更是搞起了流量相声的路子。类似的事情,在影视圈也广泛出现。比如,咱们当年的影视剧作品,真的是要有文化才行的。而当下,玄幻剧、流量剧之流,需要有文化吗?这类剧作,可能从源头上就是为“没文化”准备的。
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大批与之匹配的没文化的明星艺人。真正有文化的演员,哪好意思出演玄幻剧、流量剧啊。没文化的明星,恰好可以在这类影视剧当中顺风顺水。而这类影视剧和娱乐资本结合,又借机炒作出了大量的流量艺人。流量甚至于开始绑架影视,某些平台的影视剧评级,S级的,不就是那些流量艺人剧嘛。
从源头上讲,咱们的影视娱乐资本就不会捧有文化的演员。为什么呢?两点原因。第一点,有文化层次的演员,公司不好控制,反倒是没文化的那批,可以把他们制作成为“木偶”,打造成为流量,专门收割同样没文化的粉丝们。第二点,则是有文化的演员,是需要学历深造的,学历和文化虽然不完全对等,但大概率上讲,学历越高,获取文化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么一来,真正要在有文化的层面上打拼的演员们,需要在本科、研究生甚至于更高的学历上打拼了。不想有文化的那批,则可以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就投入到流量制造的大军当中来。流量明星这东西,目前来讲,都是给小女生们准备的,她们当然喜欢年轻的。所以,没文化的明星,反倒是有了时间优势。
最近这些年,明星没文化这事儿,已经不是秘密了,为什么今年才正式形成“绝望的文盲”这个概念呢?究其原因,就是观众、网友的审美提高了,正在反哺影视剧作品,并且通过影视剧作品反哺这群明星艺人。观众水平提高了,所以能提出针对作品的高质量的问题了,有了这些问题了,明星们在回答的时候,才会“绝望”。
所以“绝望的文盲”的出现,不是影视和娱乐行业自身水平提高了,而是这个行业的文化层次,赶不上观众们文化层次进步的速度了。未来,“绝望的文盲”这个词组,还会广泛嘲笑于影视和娱乐行业当中。每一位从业者,都应该有增进文化常识方面上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才是。
影视娱乐行业,如何杜绝这些“绝望的文盲”?
网友、观众和影迷,就是影视娱乐行业的衣食父母。花钱的不高兴了,这个行业也就害怕了,知道要增进文化水平了。当下,其实已经有一些流量艺人及其团队开始包装成有文化的样子了,只是翻车的比较多。未来,就必然是真有文化档次才行了。“绝望的文盲”这个概念形成之后,未来,就需要演员们真的可以面对面回答有关作品的问题才行了。那个时候,谁有水平,谁来出演。没文化的,提鞋去吧。
加两个例子。老编曾参加过两部电影的点映活动。一部叫《喊·山》,这部翻拍电影当中,八十年代的山西山村,竟然顿顿吃大米饭。诸如这样的常识错误,有十几处之多。老编在点映会上把这个常识错误告知导演。当时,一群工作人员竟然上来掐麦克风了。这群人员,并不想纠正错误,只能继续糊弄影迷。所谓的点映,不过是只许叫好罢了。
第二个例子,则是老编参加《守岛人》的点映。这是一部较为有作品讨论空间的电影。然而,刘烨的粉丝们竟然上演了幼稚园式的表演,交流会的时候,给刘烨送面膜,说刘烨很不容易,为了拍摄这部电影,脸都晒黑了。这显然已经不是点映后的交流会了,而是表演会,营销会,低能洗脑会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基于作品,和演员深入聊一聊呢?
我们是可以的。我想,“绝望的文盲”这个概念出现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影迷加入到这个认真讨论作品的行列当中来。一部电影上映或者点映之后,主创人员来交流,影迷们不再搞什么低能的幼稚园表演或者吹捧,而是基于作品,去深度交流,敢于说不足,敢于批评才是。大家都这么做了,就不给“文盲”们留生存的空间了,他们就只有更加绝望了。演员和观众对话的唯一方式,便只能是基于作品。(文/马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