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名嘴”到“滚出主持界”,董倩到底做错了什么?-天天消息

从“央视名嘴”到“滚出主持界”,董倩到底做错了什么?-天天消息

北京大学毕业,顺利进入央视,主持数档优秀节目,观众却不买账,一度被骂“滚出主持界”。

制片人也不禁纳闷:“我挑主持人向来一挑一个准儿,看人还从没有看走眼的时候。你可别成为我的第一个败笔”。

这个人就是央视女主持人董倩。


(相关资料图)

从天之骄子北大学子到“央视败笔”,被专业人士点名批评,董倩如何将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

董倩,1971年出生于北京。

从小就家境富裕的她,作为家中独子,自然备受宠爱。

不过父母虽然宠爱她,却也十分有原则。

对于董倩的教育一直很严格,不论何时都不能丢掉做人的基本原则。

父亲总在她耳边唠叨“稻子熟了才弯腰”。

因此,董倩一直以勤恳,踏实,朴素的心态面对生活。

这样稳扎稳打的心态,也让董倩的成绩不负众望的名列前茅。

1989年从北京八中毕业,成绩优异的董倩考入北京大学。

但她却并未之后从事的主持新闻专业,而是选择了历史系。

大学四年,董倩虽然过得十分充实,却隐隐感到这个专业不适合自己。

相比从安静无言的书籍中追寻人物的遗迹,她更喜欢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她喜欢舞台,喜欢聚光灯。

正巧毕业不久,就遇到央视公开招聘主持人。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董倩竟然就这样面试后顺利考入了中央电视台。随后又被安排到新闻评论部。

董倩在后来的采访中也曾说:“之前根本没有想过会从事电视方面的工作。我是学历史的,对新闻知之甚少,可以说,我是伴随着央视电视新闻的发展慢慢地成熟起来的。”

初入职场,董倩还有着不少学生气。

记得她第一天上班,穿着细格布衬衫,灰色套头衣,牛仔背带裤,一双锐步运动鞋,一条灰格的宽大羊围巾,一件米色的茸茸的羽绒服,和一顶妈妈给织的蓝白花线帽子。

顶着一脸好奇激动看着央视电视台的楼门,虽然是冬天,却激动到发热。

但很快,这一腔热血就被浇灭了。

电视台和生活中看到的电视区别可太大了。

屏幕中小小的一块区域就足以满载观众的所有焦点,但在幕后却是一群人的辛勤努力。

职场菜鸟董倩就这样呆呆地看着所有人忙进忙出,不知如何是好。

北大四年来潜移默化的骄傲又让她不知如何开口,没有人来辅导她,也没有人搭理她。

在所有人热情似火工作时,还完全是门外汉的董倩站在一旁眼巴巴地看着,呆若木鸡,显得分外格格不入。

央视一进门就给了董倩一个下马威,这同样是人才济济的训练场,不会有人给你安慰。

后来,董倩才领悟到,职场不比学校,不会有老师带着你教你,一切都要自己主动去请教,摸索。

骄傲是最不值得一提的东西。

但彼时,董倩还是个心存自卑的小姑娘。

在《焦点访谈》的国际组兢兢业业当了一段时间编辑后,董倩逐渐入门,积累了一些经验。

1997年1月,董倩到《东方之子》做出镜记者。

这是一个分外难得的机会,它恰到好处地满足了董倩理想职业的所有指标,董倩也分外珍惜。

但是越在意什么,越容易出错。

工作一段时间后,董倩就发现,观众对她总是不认可,主持经验尚且生疏也频频出错导致一些同事对她失去了最初的热情。

没有观众的支持,同事不愿合作,收视率不断下降,议论纷至沓来。

这一连串的打击,让董倩心生质疑,自己真的适合做这份职业吗?

工作上的领导也有意无意地敲打董倩。

制片人鼓励带着鞭策地说“我挑主持人向来一挑一个准儿,看人还从没有看走眼的时候。可是现在我们的同事,还有领导,都反映你不行,我不能不想是不是我看走眼了。你可别成为我的第一个败笔”。

部门主任也把董倩叫到办公室,面无表情地递给她一个信封。

忐忑的董倩打开一看,竟然是北京广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张颂写的一篇内参。

密密麻麻几页纸,对她主持的节目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分析,并从专业的角度提出了不少非常"尖刻"的批评意见。

这都对董倩触动很大,打击之下,董倩将这些批评贴在墙上,静下心来思考良久。

前些年董倩还是一个不被人想起的新手,工作时搭把手都不会有人叫她。

但现在已经有人针对她的问题提出了批评。

人应该换个角度看问题。这些批评就是进步的方向,是对自己的帮助。

领导和观众都不会因为你起步晚几年,就降低标准要求。既然来了,就应该做好。

调整好心态后,董倩觉得自己最大的问题是:什么都没有,尤其阅历不够,我老以一种学生心态面对不同的人,不够自信。

董倩认为,要想采访成功,首先气势上不能输,一定要让被采访者眼里有你。为了做到这一点,采访前的功课便不能不做足。

同时对于新闻来说,最首要的便是"准确"两字。

如果你的提问不准确,或者说你的提问不够水准,对方觉得你不具备与他们对话的资格,那么他们很可能就会敷衍你。

因此,这些经验逐渐使得董倩形成了言语犀利,不留情面,直面现实的采访风格。

董倩也逐渐能够挑起大梁,在之后的节目《新闻1+1》、《东方时空》、《面对面》中董倩都发挥的十分出色,表现出应有的专业素质和水准。

零失误的工作历程使得董倩也被冠为“央视名嘴”。

2001年,还获得第五届"金话筒奖"。

但也正是这样的风格,使得董倩成为众矢之的,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2008年的汶川地震直播,对于董倩来说,与她之前主持过的"两会"报道,"神五"、"神六"发射等新闻直播经验相比,是"一场没有任何准备、不知道何时结束的大战"。

她已经习惯了在主播台上,戴着耳机听导播的指挥,手里翻阅大量资料和信息,同时嘴里与嘉宾交谈的直播过程。

但在5月12日的晚间时段里,董倩对地震完全不知情,突然被调进直播室。

面对真实的人间悲剧,董倩失去了以往的专业,冷静,客观,频频红了眼眶。

三天后,董倩又以记者身份出现在抗震救灾的一线。

“我必须要上前线,在这样的大灾面前,深入一线采访,是每个记者应该尽到的责任。情况越是复杂,我越想知道是为什么。”

消息再如何及时,也比不上身临其境的震撼。

满目疮痍的景象震惊了董倩的同时,也更让董倩下定把采访做好的决心。

面对一个被困很久的小男孩,董倩却径自上前询问,

你现在感觉怎么样?被压在墙下面疼不疼?在没有被人发现的时候,你有多绝望?

报道一出,群情激奋,在那样一个公众情绪极度敏感的时期,董倩的采访立刻引起大家的反感。

不少人指责她冷血,专业素养差,怎么能问出这样的问题。

这不是对小男孩的二次伤害吗?

无独有偶,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区发生了一起特大火灾爆炸事故。

该事故社会危害很大,爆炸带来的巨大冲击波直接毁坏了周边的居民楼以及工厂。

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天津立刻派出消防员前往施救。

董倩作为前线记着,必然要在第一时间前往现场采访。

而这一次,她却面对一个独生子女的消防员,不加掩饰地问出,

你是家里的独生子,你要是出点事,你的爸妈怎么办?

消防员当即愣住,不知如何回答,微微皱起眉头,眼中依然要浸出泪水。

然而董倩却并没有出于同理心立刻转移话题,反而继续发难追问。

答案呢?

消防员停顿一下,倍感揪心地回答,我也没法回答这个问题。

董倩如此不通人情,咄咄逼人的样子立刻使得观众对其大为反感。

随后便有人在网上建立“董倩滚出主持界”的话题,很快就有剧烈的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董倩成为众人炮轰的对象。

但董倩却并未因此改变自己的风格。

2019年四川凉山发生森林火灾。

山火总是来势汹汹,随时有变向的风险,对于消防人员是很大的危险。

但30位消防员依然以大局为重,舍个人利益,身先士卒,冲进大火中。

不幸的是,最终竟然有27位消防员牺牲,仅3位存活。

刚才还在身边的战友,下一秒就阴阳两隔。

无论是谁都难以接受这样的打击,接到这样的采访任务无论如何都应该十分小心。

然而,董倩却反其道而行。

直面消防员战士难以接受的现实,发出灵魂之问,你跟那个战友的关系好吗?你想想救他吗?看他失去生命,你会自责吗?

这一连串的问题毫不体谅对方悲痛的心情,董倩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揭露难言痛苦的现实。

但这一行为无疑也是冷酷的,显得对采访者亦不尊重。

于是,网上又掀起一阵对董倩采访风格不满的讨论。

而对于这一切,董倩都心知肚明。

只是,她必须这样做。

2017年,董倩出了一本书。书中对于这些事,她回应到:

“我咄咄逼人,其实我于心不忍,人心都是肉长得。”

对于采访这件事,董倩已经有了多年记者生涯的历练,按说应该比较得心应手了。

然而她却表示,真是越做越觉得如履薄冰、诚惶诚恐……往常的经历被她称为是"实习生的经历",是"谨慎的学习过程"。

一方面,多年的经历的确使得她知道在面对采访对象的时候应该调整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比以前自信了;

另一方面,董倩却比以前更诚惶诚恐、谨小慎微,因为要采访得好太难了!怎么能够深入事情的本质、核心,挖掘到真实情况,这其中的学问太深了!

董倩一直都致力于将事件的本质,核心呈现出大众。

而这其中必然是难以言说的,深藏内心的情感,思考。

只有准确的提问,才能获得受访者的用心对待。

一直秉持着这样理念的董倩,在面对人情冷暖与事实实情时,则定然不能将自己放到平常观众的位置上左右为难。

专业要求她一针见血,迅速将事件的核心,人物的真实感受带给大众。

千言万语的二次转述,都没有当事人当下真正的情绪更能带给人们直观的冲击。

于是,我们才看到了这样咄咄逼人,冷血无情的董倩。

而这样的董倩,也有引起受访者感到暖心的时刻。

2019年年底,新冠疫情突然爆发,人心惶惶。

在大家都疯狂抢购口罩,居家办公时,董倩却主动要求前往一线,将现场情况及时播报出来。

她抛下自己的家人,冒着不可知的风险,就这样冲到一片未知的一线现场。

面对肩负抗击疫情重任的张伯礼院士,她问到:您是1月27日过来的?您是接到什么任务?

没想到一向坚韧的张伯礼院士却突然摘下眼睛,擦拭湿润的眼眶。

他也只是接到通知要来到武汉,但至于来多长时间,和谁一起,却没有具体通知。

张伯礼院士不禁有些感叹,“从没有人问过他这些问题。”

董倩并未从大众理所当然的角度出发,反而站在受访者的立场上,设身处地的问出最为平常,却最显关切的话语。

这就是董倩,即使关心,依然保持着冷静距离。

除却指挥方向的“大人物”,董倩还深入采访了一些对抗疫有着重要贡献的“小人物”。

他们默默无闻,却因为董倩的采访感到了自己行为的另一种崇高价值。

白岩松曾评价董倩,她心中有一匹野马,但好在她自带一片草原。

香港回归、五十年国庆、澳门回归、申奥成功、APEC会议、中国加入WTO、载人航天飞行、北京奥运会、汶川大地震……央视这些重大活动报道中,都可以看到董倩的身影。

这样一位勤恳工作,坚定自我的女主持人,十几年如一日地为大家带来专业的新闻报道。

从“央视名嘴”到“滚出主持界”董倩经历了质疑,嘲讽。

但却从未改变身为记者正直的火热的心。

现在董倩也一定能自豪地说,真正做到了父亲期望的那样,“稻子熟了才弯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