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查了一下数据!发现没有周杰伦的华语乐坛,竟增长了不止30倍

我查了一下数据!发现没有周杰伦的华语乐坛,竟增长了不止30倍

文|令狐伯光


(资料图)

最近周杰伦惹争议了,大概就是周杰伦在外网发文说自己不过总是第一什么的,这个问题引发网民看法两极化,有人认为他已经达到音乐领域的巅峰,吹彩虹屁;但更多的人认为他自信过度,飘了。

其实我早就写过很多稿子,周杰伦救不了华语乐坛,何况华语乐坛不要周杰伦救。

这两个月没有什么流行热歌,更不用提捧出什么热门新歌手。而且哪怕《声生不息》《浪姐4》也不会有什么作用,因为这两档音乐综艺的炒老牌歌手的情怀,顶多老歌手翻红,对乐坛不会有什么推动。

不过,伯光君去查过数据后发现,中国线上数字音乐市场规模出现快速增长,由2017年的142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387亿元,2017年至202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约为40%。预计数字音乐市场的规模于2022年达到697亿元。

2020年中国在线音乐娱乐市场用户人数达到6.58亿人,预计2022年将达到7.17亿人。

周杰伦差不多在2010年就度过巅峰期,2010年我国网络音乐总体市场规模23亿元,比2009年增长约14.4%。在线音乐市场收入规模为2.8亿元,比2009年增长64%。无线音乐在市场规模达到20.2亿元,较2009年增长9.8%。

大概就是没有周杰伦的华语乐坛,从音乐市场23亿到了近700亿,超过30倍了。

产业暴涨,歌却越来越难听?不止华语乐坛,世界乐坛都一样

这是不是出出人意料的,其实全球音乐产业从2015年就复苏了,2018年开始增长,即使是受到疫情打击的2020年,全球音乐产业也是保持增长,相反的是电影产业暴跌。

2021更是破了1999年的241亿音像制品销售额的的记录,以259亿美元创下新记录。即使考虑到通货膨胀的折算,全球音乐销量也会在10年内再突破历史数据,这个还都没有算演唱会等线下收入的数据。

中国音乐产业也一样,解决这一问题的是流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大多数人可以便利的听到自己想要的音乐,而且不同场景可以听不同音乐,比以往的实体唱片有了更多的扩展空间。而且音乐是可以和其他活动一起进行的。

这样就促进了大家对于音乐的消费,短视频的火热也促进了音乐的在社交媒体上的收入。包括中国,中国音乐销售额这几年是暴涨的,去年已经超过韩国的份额,成为全世界第五大音乐市场。

很多人没有想到吧,韩国kpop说是在世界多火,但如果你去查数据也就那样。

实际上,10年代的中国音乐潜在听众通过互联网的下沉增加了好几番。所谓的华语乐坛黄金年代的00年代是依托台湾市场唱片产业爆发的,那个时候年长一辈还只能通过主流电视台渠道听音乐。

周王陶林,孙燕姿,SHE和王心凌等是少数城市年轻人的权利。

自从中国互联网铺开以后,增长最快的正是所谓被一二线城市年轻人瞧不起的抖音神曲消费者。大家应该也发现了一个情况,现在台湾金曲奖新人的作品根本就打不进大陆市场了,这其中不乏所谓好听的歌曲。

当年港台乐坛的作用类似于流行文化到大陆的加工中转站,现在没有港台人能吃到信息差红利了,内地本土市场的爆发实际上也快要到来了。

完蛋了,还是更好了?华语乐坛比起以前丰富10倍不止

因为中国经济终究是发展的,发展带来的人们生活水平提升,接受教育水平的提升。那么也就是有过音乐教育基础的人,从事音乐行业的整体人员数量和水平的提升。同时还有音乐设备技术的进步等等。

本来优秀的流行音乐,不同的音乐风格,注重的不同,如古典注重旋律,爵士注重即兴,摇滚注重精神和编曲,民谣注重词和曲,说唱注重词和节奏。

当然从行业来说,唱大于等于曲大于词大于编大于其他。

但一首歌的各个部分是相互影响的,而一首歌像突出的方面也不同,很难有个标准去评价所有的歌,因为艺术这种东西除非你去搞学术,要不然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编曲这种东西由于往往具有时代特征,在华语乐坛一向显得不重要。

但编曲和制作一直是欧美乐坛,包括日本乐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早期华语乐坛往往不注重编曲和制作,只注重曲子和歌词。同时也不注重音乐风格突破,只注重抢占市场的流行音乐。最终导致几种奠定的音乐风格写尽过后,曲和词一直发展缓慢。

香港乐坛只在8090年代有巅峰,日本音乐人至少有一半功劳(不是单指翻唱,还有包括学习日本音乐体系),再加上成熟的包装体制成了,但也因为太依靠外来音乐及过度偶像化娱乐化,副作用就是后来成了无米之炊。

香港乐坛巅峰的时候,音乐风格就是武侠代表的中国风,黄家驹等代表的香港摇滚,然后是粤剧演变的粤语歌,最后全是各种音乐风格元素的流行乐。

你可曾听过粤语民谣?粤语乡村?粤语爵士?粤语电音?香港RB?粤语嘻哈说唱?

不是说没有这类音乐人,方大同就是香港RB代表音乐人,主要是没有构建起音乐风格体系,并且影响深远,受到外部冲击时音乐产业就不行了。

8090年代的台湾乐坛,香港中国风,流行摇滚,流行乐人家有。人家还有革新后的台湾新民歌,台湾新民谣。90年代末周王陶林就革新构建了华语说唱,华语RB,华语说唱,新中国风等音乐风格。

包括在乐队流行摇滚上面,还有五月天和苏打绿等成功音乐人对吧。

如果你了解华语乐坛的话,你会发现这些年华语音乐产业的增长,音乐风格反而变得更加的丰富,比如以前的港台乐坛要丰富十倍不止。民谣、嘻哈、说唱、电音、爵士、古风、中国风、华语RB等等。

这些音乐风格都有大票的优秀音乐人,而且玩得那是相当的不错。

特别是自从崔健奠定,后来进入地下十年内地摇滚,到现在延伸出来音乐风格各民族摇滚、方言摇滚、重金属、死亡金属、核、朋克、后朋、后摇、迷幻摇滚、英伦摇滚、前卫摇滚、先锋摇滚、噪音摇滚、数字摇滚等等。

据我所知别说吊打港台乐坛,连韩国乐坛都是比不上,只输给积累更深的日本乐坛。

唱跳爱跳泛滥,短视频神曲霸占眼球?为何好歌也怕巷子深

现在乐坛好歌那么丰富,那么为何大家听不到呢?原来网络不发达的时候,发歌都是要经过评选的,如果你的歌质量不够好,或者不怎么流行都很难发片,再加上周杰伦这种一年一张全是高质、流行、创新兼具一体的专辑的创作者。

歌手不做质量好的专辑根本卖不出去,精选集也没有市场,不神仙打架,歌手拿什么吃饭?所以网络发展起来后,能自己发歌的歌手更多了,质量参差不齐,你也不能阻碍他们发歌是不是。

歌手那么多,能火起来的网络歌曲也就更多,而短视频神曲更容易人际传播。

为什么05年左右是华语乐坛巅峰,除了确实有一票优秀音乐人之外,普通人别说MP3,甚至卡带随身听还没被淘汰,电脑就能玩个《传奇》《暗黑》《红警》啥的,另外就是千千静听听听歌。

现在咱们家里电视是智能的(还要收费),电脑和手机里啥都有,哪还有听歌空间呢?

现在有多少人一年都看不了几次电视,更别说听广播了,好多人看电视剧全都跳过片头片尾(又错过打歌机会)。话说回来,那么现在要是有个人发专辑得通过什么途径让咱们知道呢?

观众电视不看,广播不听,电脑全是游戏,手机全是APP,追剧不看片头片尾。那可不就网络用得最多的音乐综艺火爆,手机APP用得最多的短视频BGM火!

所以现在好歌出不来,短视频神曲和网络神曲越来越火是没毛病的,其实也是网友嘴里说着这些歌是垃圾,但成天又在刷短视频推动垃圾造成的。

全球第5大音乐市场,3800万首歌零播放?华语乐坛迎来“新时代”

你:哥们,好歌多少钱一首啊。

我:两块钱一首。

你:这曲子很厉害,还是作词的很有水平?

我:你瞧瞧这现在哪有好歌呀?这都是独立的好歌,你嫌贵我还嫌贵呢。

你:给我挑一首,这歌好听吗?

我:我媒体人,能推给你难听的歌曲啊?

你:我问你这歌好听吗?

这就是关键所在了,我认为好听的好歌,大家不一定认为它好听。这就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当前中国听众除了平台强推,不会主动找歌,音乐审美的进步确实不大。这个谈文化的确不能把文化层次当门槛,但音乐审美恰恰是与文化层次有关。

我是一个听过十万首以上音乐的爱好者,当然绝大多数听着就过了,最后留下的连千分之一都没有,我自己感受是中国独立音乐水平已经上来了,在音乐风格体系更高建设也不错了。

但大众音乐接受度这方面中国有差距,有多种原因。主要还是社会发达的历史不够长,我们现在还未摆脱“发展中国家”这顶帽子,这和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是不能比的。中国全民全面提升文化艺术水准,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最后,流行音乐本身就是服务大众的,又受音乐产业链,传播平台的影响。你们喜欢它在那里,不喜欢它也在那里。你们不喜欢,自然有人喜欢的。独立音乐也是一样,所以它线下音乐节,livehouse,各处演出才支撑起一开始的中国音乐市场暴增。

有些人创作是为了艺术,有些人创作就是为了流量。艺术的自然能流传很多年,流量的自然转瞬即逝。能够同时是艺术又是流量的,现在华语乐坛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什么乐坛毁了不毁了的,短视频神曲点击率高不影响你听你认为好的,而你认为那些好的上不了榜单没人听,是他们不屑于做流量歌曲。

这个时代文化其实是越来越丰富了,却也越来越分圈子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