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罗生门》讲述了两个场景的故事:竹林中的故事和罗生门下的故事。
竹林中,一名樵夫在竹林中发现了武士的尸体,报案后凶手很快就被缉拿,当事者也都纷纷现身法庭。
故事这样的:武士和妻子真砂在竹林中偶遇强盗多襄丸,多襄丸无意中瞥见了真砂的美貌,心生邪念,最后真砂被辱,武士被杀。
罗生门下,有三个人樵夫、僧人、流浪汉在破烂废旧的罗生门下谈天说地,当然主要的话题都是谈论发生在竹林中的这起命案。
黑泽明说:这个剧本描写的就是不加虚饰就活不下去的人的本性。
看了几遍之后,我才醒悟:《罗生门》中不仅展现人性之虚伪,它投射出的拯救之光照亮了人性的黑暗。
正如鲁迅在《野草·墓碣文》中所说: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竹林中的故事
1.强盗多襄丸的版本:都是清风惹的祸
强盗说:我坐在竹林下休息,看见一名武士牵着一匹马缓缓从我面前经过,马上坐着一位蒙着面纱的妙龄女子。
一阵清风吹来,吹起了女人脸上的面纱,我抬起头来,看见了女子的绝世容颜。那一刻,我怦然心动。
于是我设计把武士绑了起来,然后在他面前,抱住了女子,女子起初激烈反抗,表现出难以置信的凶猛,后来我用力气抱住她,使劲吻她,她被我的强悍吸引,搂住了我的脖子,乖乖地顺从了我。
本来我打算杀武士,但该女子坚持认为自己和两个男人搞过了,被别人知道这个事情是可耻的。所以,她提出让我与武士决斗,她会跟活着的人在一起,于是我和武士奋勇大战二十三个回合,最后将武士杀死。然而,那女子却乘机逃跑了。
在强盗多襄丸的供述里,他是一个英勇善战,光明正大的纯爷们。他承认自己见色起意,坏也坏得坦坦荡荡。
2. 妻子的版本: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
妻子哀哀地伏在法庭上,哭得梨花带雨。
她开始诉说:我只是一个可怜的弱女子。如果丈夫不能保护他的妻子。作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我还能怎么办?
强盗占有我后逃跑,可怜的我上前抱着丈夫痛哭,却发现丈夫向我投来冷冰冰的目光和憎恶的表情,我忍辣眼丈夫的鄙夷,持刀走向丈夫……愤怒、哀伤、耻辱一起涌上心头,我晕倒在地,醒来后发现丈夫身材口上插着匕首死去了。
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我只是一个软弱的女人,我是一个多么可怜、无助的弱女子呀。这是武士的妻子真砂的供述。
3. 武士的版本:我是一个有尊严的男人
死去的武士借女巫还魂,也在衙门上做了供述。
他是这么说的:强盗强暴我妻子后,妻子求强盗杀死我,这个要求令强盗都感到震惊,强盗转而把妻子摔在我面前听凭我发落,妻子却趁机逃走了。强盗转而去追杀妻子,但没有追上。强盗转回来割开了我身上的绳索,被背叛的我心冷至极,于是我在痛苦中自刎。
这是死去的武士的供述。他告诉我们,他是个贵族,是一个被背叛的丈夫,是一个丢了面子就要自尽的体面人。
4. 旁观者樵夫的版本:这一切都不是真的
樵夫作为目击者,他说:强盗占有女子后央求女子跟他走,女子提出让他与武士决斗,最开始,武士是拒绝决斗的,认为犯不上为这样一个淫荡、无耻的女人拼命。
女子极尽挑拨煽动之能事,嘲笑两个男人都是小丑,最终激发两个男人开始决斗。
没办法,两个小丑互相撕咬、打斗起来,武功低劣,刀法拙劣,毫无气概。
最终强盗侥幸取胜,杀死武士。在武士被杀死之前,他哀求强盗,放自己一码,他不想死。
本来樵夫作为是旁观者,现场目击证人,他的话是比较可信的。
但是,因为女子随身携带的一把手柄上镶满宝石的短刀不见了,而这把短刀被樵夫拿走了,所以,樵夫的话也不可全信。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谁杀了武士?
真相是什么?
到底谁杀了武士
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凶杀故事经过了四次不同视角的讲述之后,故事的真相扑朔迷离起来。
根据强盗的说法,强盗杀了武士。
根绝妻子的讲述,妻子杀了武士。
根据武士的讲述,武士是身亡的。
根据樵夫的讲述,强盗杀了武士。
而晓寒的看法是,妻子杀了武士。
妻子挑唆强盗和丈夫打斗,丈夫占了上风。然后妻子偷袭了丈夫,用那把镶嵌着名贵宝石的短刀杀死了丈夫。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个案件有一个关键点就是那把短刀。短刀不在现场,这是所有人回避的不利点。最终,连樵夫也回避了这点。因为,是樵夫拿走了这把短刀。
在武士魂灵的自述中,最后有人从他的心口拔下了短刀,他才最终去世,沦入永远的黑暗。
其实,谁杀了武士并不重要,重要的这部电影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导演黑泽明说:人对于自己的事不会实话实话,谈自己的事的时候,不可能不加虚饰。这个剧本描写的就是不加虚饰就活不下去的人的本性。甚至就算死了也不会放弃虚饰,可见人的罪孽之深、人性不可理解。
因此结论就是,人很难如实地谈论自己;人总是本能地美化自己。每个人都是如此。
罗生门下的拯救之光
罗生门下,樵夫、僧人和流浪汉三人在避雨,也谈天。
流浪汉从废旧的罗生门上拆下木板,点燃取暖。
忽然,角落里响起婴儿的啼哭,三人急忙走上前以观究竟。原来是一个被遗弃的小婴儿。
流浪汉眼疾手快,抢走了小孩子身边的几件衣物,然后冒着大雨逃走了。流浪汉代表人性中的恶。
流浪汉用世故的眼光看待残酷的现实,在他的世界里,虚伪、自私、谎言、掠夺是生活的常态。结尾处,他狰狞地大笑着走进风雨中。
从哪来到哪去,此后,他仍将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掠夺着生存。他的人生不会有任何改变。
僧人抱起婴儿哀叹道:太可怕,人比战乱、瘟疫、天灾可怕多了!
僧人怀抱怜悯之心,用悲天悯人的眼光看待现实,发出沉重而寂寞的哀叹。
人的生命就像少女一样的真实,也如朝露一般短暂。
樵夫抱过孩子,说:
交给我吧。我有6个孩子,再多一个也没关系。
樵夫最终收养了孩子,他不说漂亮的话语,而是踏踏实实地从一粥一饭中担负起抚养一个孩子的重担。所以他是光明的承担者。
对樵夫来说,风雨是起点,雨后天晴是终点。
透过浓黑的罗生门,我们看到了晴朗的天空,看到了通畅的大路。
僧人感动地说:谢谢你,让我对人类重新拥有了信心。
两人说着话,大雨终于停了。樵夫抱着孩子在雨后放晴的天空下大步前行,孤单的背影有些苍凉。
雨后的彩虹、襁褓中的孩子、温暖人心的阳光给我们带来崭新的希望,这是一种支持人去信任、去爱的力量,是影片投射出的拯救之光。
人是需要信仰的,每个人都需要在内心建有一座坚实的罗生门,来界定人间与地狱、善与恶,不要让阴影跨过界限,不要让恶的一面占据人性、人心。
写在最后
“罗生门”本是国外京都罗城的城门,后来借指人世与地狱的分界,就有了地狱与人间之间城门的含义。
如今这一词被广泛使用,主要是指处在某事件中的人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伪饰事实甚至编造谎言,致使真相不为人所知。
电影《罗生门》经过对凶案抽丝剥茧地破案追查,无情撕开现实世界的面纱:真实在哪里?人类何以自救?
影片结尾,雨过天晴,樵夫抱着在罗生门旁捡到的小婴儿,走在大路上。
樵夫是《罗生门》中一个十分特殊的人物,他是案件的旁观者,也是亲历者。可是,他也说谎了。
他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普通人的欲望,一把手柄上镶着宝石的短刀轻轻戳破了他的谎言。
但这种谎言背后的原因真实得让人辛酸:他有6个孩子需要养活,生活的艰难造就了他的谎言。
婴儿是新生的希望,但他刚一出生,就被遗弃、被掠夺。希望如同风雨中微弱的炉火,闪烁而微弱。
幸而樵夫抱养了婴儿,此后,他将努力承担起一个满怀希望的未来。
影片最后发散出温暖的拯救之光。拯救的希望在樵夫,他是在人间历尽苦难依然不放弃希望的普通人,是你是我是大家。
张爱玲说过:软弱的凡人虽不及英雄有力,但这些凡人却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力量。他们不是英雄,但他们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
《罗生门》的导演黑泽明就把拯救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普普通通的樵夫身上,他生活困苦,身上也有小奸小坏,他也会说谎,但面对孤苦无依的婴儿,他最终伸出了双臂,选择呵护希望,用爱包容一切。
摩罗说过一句话:从认知上已经看不见希望的时候,必须从内心的愿望上看见世界的希望;在逻辑上已经无法证明光明存在的时候,必须用灵魂的祈祷呼唤光明的出现。